思考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散文

每一段婚姻,都有它自己的样子

2018-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罗环环

跟朋友聊起彼此的婚姻,惊觉我和老公的婚姻已经进入了第10个年头。如果从恋爱算起,到现在则有14年了,眼看着我们正在成为一起生活最长久的人。我也从当初那个充满幻想的小女生,变成了在柴米油盐里摸爬滚打的中年妇女。

经历了结婚、生子、出国,十年来争争吵吵,磕磕绊绊,一路走过来,我们的婚姻就像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婚姻一样,跟完美无缘,曾经动过的离婚念头,即使没有一万次,我想也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吧。但平心而论,如果让我对自己的婚姻做个自评,我会打4分(5分为百分之百满意),还算是满意。这些年来,我在婚姻里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不要羡慕别人的婚姻/感情,每一段婚姻,都有它自己的样子。

1

人之常情,“别人家的”总是好的,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于是“别人家的”的一个微小举动,就会引发心里的惊涛骇浪,如果恰好碰到什么导火索,立刻就成为婚姻里的暴风骤雨。

比如,别人家的老公情人节又送花又买包的,他怎么什么表示都没有呀?

又比如,别人家的老公厨艺真了得,周末还知道炖一锅银耳莲子汤,他呢,天天就等着吃我做的饭。凭什么做饭是我的事儿?

等到有了孩子,别人家的老公把孩子的每一针疫苗都研究得透透彻彻的,什么时候打,可能有什么副作用,怎么护理,都了然于心,亲力亲为。我们家呢,我提醒他明天孩子该打疫苗了,他轻飘飘地一句,明天有个新版本要发布,你带孩子去打吧。敢情是我一个人的孩子?

……

离婚的念头,往往就在这样的时刻生起。争吵,冷战,生闷气,失眠,有时真的觉得过不下去了。可是怨谁去呢?包办婚姻还可以说是父母看错了,我们可是自由恋爱,选错了人也是自己的责任。难道我的眼光真的有那么差吗?当初我又是因为什么跟他在一起的呢?那个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细心的男人去哪儿了呢?

伤过无数次心以后,我却发现,自己家的老公,好像也没有那么不堪——

虽然他常常想不起来送花,但但凡他在外面得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无论吃的还是玩的,都会记得带回来给我。

虽然他不擅长做饭,但那些年我们家除了买菜做饭,其他的诸如洗碗拖地洗衣服的活儿都是他的。

虽然他不管孩子打预防针,但孩子生病了,都是他早上五点爬起来去医院挂号。

……

看到这些以后,我心里就释怀了很多。总是拿“别人家的”长处与“自己家的”短处作比较,那当然会很郁闷啊。其实生活是平衡的,在这一方面有所短,必然在另一方面有所长,反之亦然。

很久以后,当我回想起我和老公的分工模式,发现完全是一方的所长造就了另一方的所短。比如,因为我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做饭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件事最终就成了我的事儿;而我也总是觉得他带孩子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所以孩子也理所当然由我来带。而对他而言,我动手能力较差,又缺乏钻研精神,所以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维修都由他包揽,久而久之,也养成了我不喜操心的习惯。那么换一个角度,在别人看来,他这个“别人家的”老公,家里什么东西坏了都能修,老婆完全不用操心,是不是也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情?

我想每一对夫妻都是如此。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的相处模式,殊不知,每一个A后面,都有一个-A。一个被照顾得体贴入微的人,未尝同时不被过分管束;而一个铁骨铮铮的女汉子,也可能正享受着柔情蜜意。有时候我们盲目地羡慕,是因为没看到那个-A。

2

我读大学的时候,曾认识一对恋人,两人从湖南的小山村里走出来,很不容易,更让我感动的是,两人在不同的场合分别表示,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对方,“他/她改变了我”。因为他们的故事,在很多年里我都以为,看一个人是否真正爱你,就看他是否愿意为你改变。女人通常都会有改造男人的欲望,而我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改造老公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假如他不接受我的改造,那就意味着他不真正爱我,在我所追求的精神层面上。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哪里那么容易被改造呢?为此我们吵过无数次架,我撞得头破血流,伤心绝望。而他则觉得,我爱的也不是现实中的他,而是我想象出来的他,他永远也变不成我想象的样子。换言之,他给不了我想要的爱情。如果我都得不到我想要的爱情,那么对应的婚姻,又怎么可能是我想要的?

为此我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如果这段婚姻都不是我想要的,那它还有什么继续下去的必要呢?

生活不是电视剧,并没有一个很戏剧性的情节,突然就让我看到了我的改造欲望的荒谬性,从而把我拉了回来。那一段经历,更像蚌的柔软身体里的沙粒,一天一天地磨啊,磨啊,时间到了,沙粒就变成了珍珠。我的心就是那个钻进了沙粒的蚌。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对于“改变”二字,我生出了敬畏之心。我不再希望别人为了爱我而改变了——为了我而改变的,便成了我的亏欠;也不希望我为了爱别人而改变——为了别人我改变的,便失去了我自己。如果一定要改变,那也是为了自己而改变。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很难去改变别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明白了这一点,再想起张爱玲写的《爱》:“于千千万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千万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对大作家的深刻洞见,便又多了几分钦佩。可惜的是,爱可以诠释,婚姻却很难,大作家也概莫能外。我所被深深感动的那一对恋人的故事,我也只是看见了他们爱情的样子,而没看见过他们婚姻的样子。

改造的念头消失后,我的心里轻松了很多,我和老公之间的相处也轻松了很多。慢慢地,我开始能容忍很多以前我不能容忍他的事情,比如吃了晚饭不收拾饭桌就刷微博微信,洗碗的时候看综艺节目,晚上睡觉前看电影。同时我也请求他,不要过多干涉我,不要把我的手机电脑桌面设置得跟他的一模一样,不要管我看什么书,是小说还是非虚构,也不要天天问我英语课上得怎样,像父母管教孩子似的。我们都给彼此留出足够的个人空间。结婚这么多年以后,我真的觉得,夫妻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方式,是彼此陪伴不干涉。

有时候,我也会生出一丝困惑:既然我对“个人空间”有这么高的要求,那结婚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过的话,有的是个人空间。但我从未想过要一个人过一辈子。我想,结了婚还是不一样的,不管在什么样的境地,哪怕是生病住院所有的痛苦只能一个人承受,但有个人陪着,心里就会有慰藉。就像孩子小的时候,有的时候她并不需要父母跟她一起玩,但她依然希望父母陪在她身边,她想到爸爸妈妈,看一眼,噢,他们在那里,她就能安安心心地玩下去。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相处,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不必做一样的事情,但我们仍然可以相互陪伴。

3

现在,很多谈论婚姻的言论都会指导人们:夫妻要有独处的时间,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两人单独出去散散步、看看电影、深度交流孩子意外的话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婚姻就有不健康的风险。在美国,这种观点更加流行,西方人的思维,喜欢把事情量化,比如夫妻一周一起吃过几顿晚饭,两人单独相处几小时,谈论的话题涉及哪些,有没有拥抱亲吻,等等,都是婚姻健康指数。

畅畅出生的头两年,我也很在意这些事情,把这些指标当成衡量婚姻幸福度的标准。反倒是这两年畅畅大了,我们有了更多的独处机会,我却不太在意这些形式上的内容了。比如看电影,人们常常觉得看电影是增进感情的好方式,但我却很不喜欢,电影院里声色光电的刺激,会让我觉得心神俱散,回来后特别疲倦。对我来说,与其去看电影,不如我们一起拔拔后院里的杂草,随便聊点儿什么。再比如,女人都喜欢花,我也不例外,但他想不起给我买,我也不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因为晚上我在楼上看书,突然想喝口水,叫一声还在楼下的他,他就给我送上来了,我想这足以弥补没有花的遗憾。这样的生活,虽然不浪漫,但让我觉得舒服。

健康的婚姻,跟健康的人体一样,都不是那些指标可以完全涵盖的。感觉很重要。人们常说,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概年龄越长,越在意自己真实的感觉,而不是看上去的正确与光鲜。就像夏天我偏爱棉麻的衣服,虽然常常皱皱巴巴,但透气舒服。

这也不是说,我对婚姻没有标准。有两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一是忠诚,不用说,这是底线,不容突破。二是有一致的三观和共同的生活目标,不能一个人想朝东,另一个人却想朝西。假如一个人想出人头地大富大贵,另一个人想却普通平凡终老一生,或者一个人喜欢都市的热闹,而另一个人却喜欢田园的安静,这样的婚姻也是走不下去的。

但如果只是在教育孩子的某些事情上,不小心遇到了猪一样的队友,那只能仰天长叹一声,咬咬牙,忍了吧,毕竟,相比起长远的人生目标,这只是一个小细节,虽然让人愤怒,也还是有商讨的余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