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块教学”顿开悟,“作文三问”指迷津---小语公益直播课观后感
这两天,很幸运能聆听薛法根和王崧舟两位专家的课例和讲座。感谢名师优课讲堂,感谢上级领导,为我们搭建了如此温暖的学习平台,让我们这个寒假过得非常有意义!让我们结伴学习,共同分享,这一定是我们小语人最温暖的回忆!
本次课程安排了4节课和4场专题讲座:1月22日,名师薛法根执教课例五年级《手指》和《父爱之舟》,名师薛法根专题讲座2场:《薛法根与组块教学》、《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1月23日,名师王崧舟执教课例《<西游记>还可以这样读》和《花开自在》,名师王崧舟专题讲座2场:《快乐读书吧与整本书导读》、《作文教学三问》。其中名师薛法根专题讲座《薛法根与组块教学》和名师王崧舟专题讲座《作文教学三问》这两场讲座更让我受益匪浅。
一、薛法根老师的“清简、睿智、厚实”
先说说薛老师的课《手指》这节课值得学习之处,首先薛老师机智、活泼、有灵感、成熟、课堂如其人,行走课堂时充分体现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他主抓几个“比一比”,一比:谁最美?让孩子划出五根手指的姿态(相貌、体态),圈出关键词。二比:谁最强?想一想它们干的都是什么样的活?三比:最爱谁?划出它们像人一样的特点。四比:写法有何相同与不同?让孩子自己总结写作特点。这节课“比一比”贯穿语文课堂,是灵魂,也让我们感受到他课前准备充分,课中设计用心巧妙,课间处理问题及时灵活,尽显薛老师“清简、睿智、厚实”的教学风格。
薛老师《父爱之舟》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首先,薛老师讲解题意,然后带孩子走近作者吴冠中及他的父亲吴爌北。让孩子们了解到吴冠中9个兄弟姐妹,父亲吴爌北卖茧子、卖猪、粜米,为了生活他既是农民又是教员。基于这些了解,孩子们更加感受到作者父亲的艰辛与不易。随后薛老师出示:他平时节省到了极点,自己是一份冤枉钱也不肯花的。理解“冤枉钱”,然后问质疑:可是父亲却为我做了很多事,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呢?并举例:父亲卖茧子后给我买枇杷吃。划出父亲还为我做了那些事?孩子找出并板书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逐渐走近了“父亲”,感受到心酸,于是薛老师设计练习说:我懂得了( ),懂得了( )。最后薛老师总结写法指导孩子,把“情感”藏起来写,写出细节:那一年初夏,父亲卖了茧子,我跟他路过一处水果摊。( )。聚焦场景,感受情深,这些环节的设置让孩子学会感恩,为理解父亲的伟大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薛老师的《组块教学》专题讲座,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目标简明:科学、适切、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组块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
组块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在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在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那么玄、那么深奥。
组块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组块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组块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约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的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我听了薛法根老师讲座之后的最大收获。
二、王崧舟老师为我们作文教学指点迷津
再来聊一聊王崧舟老师,《<西游记>还可以这样读》真的是让我眼前一亮,王老师播放《西游记》主题曲,让孩子闭上眼睛听想并分享。然后热身运动:西游大神知多少?你知道哪些神抢答:1.“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是谁说的?2.孙悟空有6个名号,按顺序依次是?3.孙悟空取得真经后,头上的金箍是怎样去掉的?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引导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读?交流后确定好“人格成长”的角度后,选出人物代表“孙悟空”,并给孙悟空“搭脚手架”。这时王老师推荐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人格理论,他把这么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从而引导孩子重新认识了“孙悟空”:“本我”阶段争强好胜、率真任性,“自我”阶段嫉恶如仇、心高气傲,“超我”阶段惩恶扬善、心怀悲悯。最后引导孩子达到“理想”的我,一节课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王老师习作课《花开自在》,学生自主性发挥空间大,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评价、快乐分享,紧跟学生需求而又不越俎代庖,真正做到把课堂作为学生的“秀场”,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孩子,把课堂出彩的机会留给孩子。习作指导公开课最尴尬的是什么?学生写的时候听课教师很无聊。此课的神来之笔在于——王老师在学生习作的时间里一直在巡视指导,这份细心、用心和匠心令人叫绝。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学生们参与学习积极性高涨,个性化表达很有创新意识。无论是课堂演绎,还是学生的创意表达,都触动了我,助推了我对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王老师的《作文教学三问》的确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点了迷津。首先王老师由学生“三怕”引入本次讲座,然后针对现在学生“圈养”,没有生活现象提出第一问:写不出真的是孩子们没有生活吗?结合例文和实际情况让我们明白了:不是孩子们没有生活,而是他们没能充分觉知生活。我们应该从聚焦、定向、充分觉知三方面重点引导。接着提出第二问:一定要写有意义的生活吗?结合学生作文娓娓道来:“真感觉、真性情就是作文的意义所在。”最后提出第三问:为什么发现不了有意义的生活呢?结合朱光潜先生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科学的、实用的和美感的》一文,告诉我们:对于生活,你至少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态度对待之,一为科学的,像植物学家那样;一为实用的,像木材商那样;一为审美的,像画家那样。
那么,对于作文,我们当取哪种态度才是可行的呢?他以为,像画家那样,以审美的态度去觉知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当是最为可取的。因为,三种态度中,只有这种态度才是唯一彰显主体的,它是情感的,而且是带着想象的性质。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我们为什么要作文?也许,一千个写作者会有一千种回答。他以为,作文,终究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周国平在谈到写作时这样说道:“对于我来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部不朽之作都只是在某些时辰进入我的生命,唯有我自己的易朽的作品才与我终生相伴。我不企求身后的不朽。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着我,唤回我的记忆,沟通我的岁月,这就够了,这就是我唯一可以把握的永恒。”
是的,作文就是将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作文,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成长。
所以,作文真的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
为了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作文!
三、我的几点感悟
感悟一:这次活动以创新作为突破口,重视从教学内容入手,加强整合,突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呈现出来的课,课型多样,有名著阅读指导课,有习作课,有读写结合课,全面展示了语文教学的课型。
感悟二: 风格朴实,改变了过去追求表面精彩华丽的课堂风格,体现了常态语文教学。
感悟三: 本次听的课例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们参与学习积极性高涨,个性化表达很有创新意识。无论是课堂演绎,还是学生的创意表达,都触动了我,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立体看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构,可以去挖掘教材中的全新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的能力和发展角度去梳理一下训练系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研究教材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合我的孩子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遵从课型的特征让课程站起来。课程是跑道,让孩子立体地思辩,让孩子在跑道上开心,可以给孩子设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跑道。在一堂课确定了目标以后,实施中要有一贯性,要想清楚怎么取舍,要锤炼我们取舍的眼光。
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的实践,语用学习要以内容理解、情感熏陶、学法指导相融合。课堂要呈现丰富性,要加强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孩子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要加强语用前提下的体验式学习,比如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唤起孩子多元阅读理解,关注孩子阅读与表达的交互,让孩子充分地展示,充分地分享。语用其实就是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礼始终统一。在落实语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即要考虑儿童元素、语言元素、教师的策略元素、孩子的学习元素。
三、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素养除了听、说、读、写、思,还有讨论的素养、交际的素养、倾听的素养、对话的素养,就是平常所说的涵养。语文要关注立言、立意,更要关注立人。个性允许保留,但要传递正能量。提升学力就是要关注学生进课堂到出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处理课堂上的操练与提升的关系,要思考如何控制课堂节奏的缓与急,练习的多与少,质量的实与否,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等等。
好玩的、容易让他们摘到桃子的才是有趣的、入心的。我们只有把对话的形式、交互的角度以及让孩子充分的自主地交互进来,让他们感受到课堂的活力,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只有课堂有灵魂了,我们的教育才有灵魂。学生在哪里?我们始终要记得。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更让我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本着提升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的素养。语文教育还要做到四有:1.目中有人2.手中有法3.胸中有情4.心中有道。上自己的语文课,走自己的路,才能教出自己的好孩子。
2022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