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千里白骨·半截英雄》读书笔记:免死金牌的故

2017-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布鲁斯读书笔记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千里白骨·半截英雄》读书笔记

免死金牌的故事

大臣对皇帝最大的忽悠之一,就是天天喊万岁,尽管最长寿的皇帝乾隆也不过89岁,但自从汉武帝刘彻发明了这套贯口后,历朝历代就这么沿用下来了。你忽悠我,我也忽悠你,对应的,皇上对大臣最大的忽悠之一,就是发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是民间通俗叫法,正式名称是丹书铁券。这玩意是汉高祖刘邦发明的,其实是丹砂书写在铁券上的封赏文件,比如“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即使到了黄河变成像衣带一样的小河,泰山变成只有磨刀石那么大小,所封的国土都永远存在,一直遗传到子孙后代),跟当年《还珠格格》“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差不多。

免死金牌有没有用?作为理工男,看重的是用数据说话。司马迁就很有理工男特质,专门梳理过汉朝封侯的表格并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平均1年废1次:“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汉朝兴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100多人......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5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一下子就全完了。这有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

当然,刘邦那会没写免死的事,免死的这个核心内容要到南北朝时期加入,并延续下来,有的还可以免好几次。说实话,大家也都知道怎么回事,免不免死并不取决于那块牌子,而是取决于具体的事态,一直也没看到有记载说谁拿出来用。直到926年,一位夫人拿出来做了嘲讽。后唐首任皇帝李存勖受谗言杀功臣朱友谦后,再派李绍荣去灭其族。朱友谦的妻子张夫人死前拿出免死金牌给李绍荣过目,说“这是皇上2年前赏赐,我一介妇女,不认识字,不知道上面刻的是什么?”李绍荣也觉得满面羞惭。当年,李存勖自取灭亡。

再过2年到928年,后唐二任帝李嗣源想起“先帝(李存勖)在位时,得到(免死金牌)这项赏赐的,只有3个人,郭崇韬、朱友谦不久就被屠灭全族,我之得以逃生,只差毫发!”无限感慨,跟大学士赵凤在一块唠嗑,“君王赐给臣属免死金牌,有什么意义?”赵凤打个马哈“君王心里如果存有大信,不一定要刻到石头上、铸到钢铁上。”顺便暗示了下皇帝你是心里有大信的,马屁拍得不动声色。

发免死金牌到底有没有意义,肯定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反正后世封建王朝一直到明朝都还在发,直到清朝改发“铁帽子”。当然,也一直没什么用,比如被朱元璋誉为“在世萧何”的第一功臣李善长,领过一张“免二死,子免一死”的免死金牌,就因为在胡惟庸三次拉拢中没有斩钉截铁地拒绝,说了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被灭族。

那天朝呢?当然没有,请看大大是怎么说的: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无论是因为“法盲”导致违纪违法,还是故意违规违法,都要受到追究,否则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