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更文800字点赞

像孩子一样活在当下

2024-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沐一布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对事物总是能保持好奇心,越新奇的事物越让他们产生兴趣。一堆泥土、一盆水都能让他们玩一整天,他们没有焦虑,没有目的,只是专注地去触摸,去感受水和土的乐趣,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吗?如果没有人打扰,不知道他们能持续多久,这种持久性很让人向往。

这么说来,人从一开始是能享受当下的,或者说一直就在当下。后来,孩子要学习越来越多的技能,有自己喜欢的,也有父母硬塞给他们的,他们的“当下”开始不再那么纯粹,而是悄悄地加入了一些功利性的色彩。

所以,无法活在当下,可能是从功利性开始的。

功利性本来是成年人的游戏,但是却提早地发放给了孩子,比如孩子喜欢画画,父母说要努力画,今后可以当画家,还能挣钱。孩子喜欢踢球,父母要先掂量一下足球的发展前景,孩子是否喜欢足球,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能否实现价值。

本来父母为孩子计深远,这没有错,可是却无形地破坏了孩子的热爱,让孩子的热爱早早地夭折,成年以后,孩子说他们没有自己的热爱,其实热爱是被功利心早早地断送了。

功利心源于焦虑,焦虑源于对未知的恐惧。父母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培养孩子,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父母会抓住某种“成功学”,让孩子按照一条“成功”的路走下去,不管对不对,至少成功的概率大。

认定了这条“成功”的路径,就开始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学习好了就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大学就有好工作……这似乎是一套标准的“成功学”流程,如果孩子哪一步走错了,焦虑就来了。

可是焦虑来源于父母,孩子只会对当下的事物专注,他们不会对未来担心,因为他们现在看不到未来,所以孩子才是一直活在当下的人。

焦虑是父母的,与孩子无关,可是他们却承接了父母的焦虑,为父母的焦虑买单。

有一位家长跟我分享他的亲子互动日常,他跟孩子说:爸爸就是小时候没好好读书,现在只能干底层工作,要是爸爸好好读书,现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你要记住爸爸的话,学习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幸福更容易一些。

这位爸爸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他的目的是想激励孩子上进,可孩子的阅历尚浅,认知也不足,还不能想象到长远的未来,所以父母说了很多激励孩子的话,在遥远的将来“画大饼”,孩子都无动于衷。其实父母对于未来的预判,又何尝不是一种不确定呢。

其实孩子专注于当下,反而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在成人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竞争,焦虑,不安,每个人都想活在当下而不能,却看不到孩子的专注,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经历每一件事,学习每一种技能,不受干扰地沉浸在对未知的探索。成人不但不给予保护,反而给孩子制造焦虑,实在是本末倒置了。

当然,孩子不会一直顺利地活在当下,因为成长是动态的,孩子会经历挫败,困难,还有很多选择。即便如此,孩子仍然能保住自己的当下,可因为成人的焦虑,我们甚至都不给孩子机会,一步一步地自己去经历,从这个当下过渡到那个当下。

都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但是前提是没有人给童年制造焦虑,让孩子完成童年的任务。

一直在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孩子可以自由表达,自由选择,自由地投入一切。不管成人的世界多么复杂,都影响不到他,他的思绪不会飘的很远,即使遇到挫折,他也不会把目光投向远处,因为他只对当下负责。

也许这才是活在当下吧,如果让孩子的当下保留的时间长一些,今后他想再次找回来的时候可能会容易一些。保护孩子的当下,也让我们回归当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