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写作指南》:写作的本质1
《短篇小说指南》是美国《作家文摘》杂志社编写的一本写作指南书。
刚看完这本书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专业的短篇小说家,跟我想像的很不一样,他们写得好或许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更多的是必须在天赋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和锤炼,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持续提升写作能力和技巧,才有可能写出让人惊叹的作品。
细细的再次翻阅这本我看起来更像是工具书的指南,并把其中对自己或者对同样爱好写作的简友们有启发和触动的点记录下来,希望能理清思绪,在脑海中留下更为实用的印迹,以便在以后想要写的时候,能得到些许帮助。
你为什么要写作?
我们写作的原因可有和做梦如出一辙——因为我们没法不做梦,人类的想象力会本能地催生梦境。
写作者,称得上是严肃的做梦者——为了探索现实背后秘而而不宣的意义而有意识地编排和重组现实。写作者或许沉溺于梦境,但绝对不是出于对现实的恐惧蔑视。而是像弗兰纳里·奥康纳说过:写作不是逃避,是对现实的投入,也将摇撼现实体系。(摘自她去世后结集出版的杰作《神秘与习俗》)
这样的说法,可以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中得到印证,学医,治愈的只是躯体而不是灵魂,想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将那愚昧、麻木中沉睡的民众唤醒、觉悟,首先要治的是精神世界。用他那犀利的笔杆子,向黑暗的现实发起了挑战,《呐喊》《彷徨》《狂人日记》,一部又一部作品,摇撼了现实,震撼了人心,撕开了精神创伤的口子,看到了旧社会的危机,指引着渴望新世界的人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这或许就是真正写作者的力量,具有满满的在梦想与现实中找到创新的独到能量源。
正如弗兰纳里·奥康纳笃定地认为,一个写作者必定对现实世界抱有希望,因为不抱有希望的人根本不会去写作。
现实世界带来的混沌、可怕又笨拙的感觉,可以通过写作,重新赋予这个世界一幅更有条理、更为简洁的图景。
日夜不绝的生活琐碎,像呼啸的狂风,吹得我们晕头转向,累得七荤八素,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想要更深层的理解生活,将生活连贯成章,一步一步让生活井然有序,我们需要写作,从时间或是我们自身生活的巨大旋涡中打捞出意义。
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坚定地相信意义是存在的,而且渴望将各种意义各归其位。
弗洛伊德说:艺术引发了通晓自我的幻觉。
弗洛伊德关注我们意念之中神秘的象征空间,他在《释梦》中,对于梦的讲解,无所不包,万尽收其中。艺术引发的“幻觉”也是一个又一个梦,被人带到光天化日下供人参详,或者被摆进精美装帧里,标高价出版,如果这些梦恰好受到市场欢迎,还会被拍成电影,大卖一通。当然,也有被放在某个角落,温吞无害,看似无人问津、毫无价值,却温暖了我们一夜的梦。
当人们开始写作,他们就会被一种能量鼓动,觉得自己拥有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想要诉说,并且诉说的人非他莫属。这种能量,这种神秘的笃定,就是一切艺术的根基。一位作者的立身之本并不是技巧,而是他写作的意愿和欲望,是他“不能不写”。
多动笔,写日记、做笔记,感觉苦恼时要写,精神就要崩溃时也要写……谁知道脑海里会浮现什么东西?
卡夫卡的作品,可不都是像梦境一样?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动笔,每天都写,无论身体状态好坏。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几个星期或是几年,你总能从那一大堆混乱的想法中理出意义……也有可能,这意义自己就会跳出来。
西奥多·罗特克会草草地记下一句带有“诗意”的话,长年随身带着,直到他有一天找开合适的方式把这句话化在一首诗里,或者说,把这句话自己发展成一首完整的诗。
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的能量已经满溢而出,是因为我们比其他人对生活更敏感、更投入,也更好奇。将这些能量物尽其用,化成一句又一句,一篇又一篇短文长文,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