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写作指南》:故事的灵感从哪里来?
很多人的写作生涯,是在深陷“灵感不够”的窘境时,草草结束的。
一个倒霉的写作者在那样的节骨眼上,会跟自己说:“我是个写东西的,但什么也写不出来!”这种自嘲和幽默令人心酸,以至于难以承受,只能弃写作而后快。
想要获得灵感的三种典型误解:
1.等待灵感自己光临。
真正的写作需要努力,必须把脑海里的东西化成字句写在纸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灵感不是苦苦守候就能从天而降,醍醐灌顶,灵感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获得灵感只是写作工程的一部分,写作需要规划组织、系统性的思考和充沛的热情与专注。如果只是一昧地等待灵感的光顾,记住一个好点子的同时,很有可能就会将另一个抛诸脑后。
把灵感记在笔记本、日记本或者是废纸上。想法、见闻、各种种样的经历,统统记下来。培养习惯,坚持下去。不要在当下过分苛刻地审视自己记录下来的东西,任其自然涌来就好。之后再回头检阅,去芜存菁。绝大多数伟大作家在最为多产的年代里都有记笔记的习惯。我们没有理由偷这个懒。
2. 不相信自己。
对于写作者来说,写作的冲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阅读的热爱。伟大的文学作品深深地在心底搅动,燃起效仿的强烈欲望——一气呵成,写出一样好的东西!这是多少人曾经的目标和愿望。
可惜,初试身手的平庸、幼稚与皇皇巨著间的差距会不费吹风之力就把人击倒在地。
力不从心,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的,大有人在。
这些被打趴的写作者如果记起来,被人仰慕的杰作从来都不是原作者常规水平的体现,而是从他们一生的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的,会不会就能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会不会相信自己更多一些,会不会懂得一开始能写出什么并不重要,习惯才是重中之重呢?
3.不是真正对生活有兴趣。
对人有兴趣,喜欢与人相处,有很多朋友,精于人情,能侃侃而谈,喜欢解读他人的“性格”……这些都还不够。
如果你心思活泛,勤思好动,却对那些不活泼也不激进的人缺乏耐心。如果你是理想主义者,恪守宗教或道德准则,人们所犯下的劣迹会让你忧心忡忡,惊骇不已。如果你对人们的评价总是非黑即白,那么你对文学本真的意义也不会有什么兴趣。
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对人们有一种条分缕析式的、寻根究底的、富于文学意义的兴趣。如果你更偏向于描绘,而非评判。明白文学是对人类闪亮、灰暗、脆弱等等的记录,我们必须对这些抱有好奇心、同情心式的兴趣,并将这样的兴趣一以贯之,穷心所能,抵达灰暗、脆弱的最深处。恭喜你,找到了作家的真实任务。
看到这些,我想起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普鲁斯特,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他就是发自内心的对身边的所有,抱有一种深深的情感,他把所有目之所及,听见的闻到的感受意识到的,全部化为文字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成海,流芳千古。
以下都是总结出来给自己和希望能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的朋友看的:
将浮光掠影的灵感梳理成实在的文字:灵感总是稍纵即逝,闪现时,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写不出来,不要惊慌,问题不在于想不出东西可写,在于没有习惯将想法写出来。先培养提笔化字的习惯,再坚持下去,文章的质量就一定会不断提高。等训练到可以迅速把想法转化为文字时,比如每天能够就各种趣事写上一千字左右,就可以说是登堂入室,可以试着提高这些散记的质量了。取其精华,把自己最好的灵感系统而明确地存录下来。
找寻故事灵感和精神动力:相比较令人令人惊艳的、了不起的创意,如何获得让自己的写作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的源源不断的想法,更为重要。习惯用笔记本和档案,反浮光掠影的思绪随时随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掌握某个题材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地收集、整理和归档一切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不要瞧不起这个看起来机械死板的过程。
阅读: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多阅读,多读好书,多读经典,犹其多关注在心灵上对你有所触动的作者。
学会写自己。梦想?野心?人生的转折?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意义?把自己的事,写成故事。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浪漫,而不是幻想浪漫和历险。细致观察身边的人,接触生活的某些特殊侧面,发现生活的秘密和意义。当头脑没办法想出一个足够好的故事灵感时,动笔写下你已经知晓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做法。把你写的东西整理好,灵感有一天一定会眷顾你的。
年青时,磨练表达技巧,到了阅历和头脑都变得成熟时,当有很不错的灵感闪现时,一切或许就水到渠成。
以上是细读完《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一书中,托马斯·H·乌泽尔写的《故事的灵感从哪里来》后的摘录总结和一下小感触。
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