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都能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

2019-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寒烟柔_

001

一年多以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历时一年的“围观名家博客”活动收官。以传统媒体的错误率(1/10000) 作对比,在12个月中,有12位名人的博客分别被“咬”。在被“咬”的名人当中,周国平、郎咸平、方舟子的语言文字差错较少,位列差错率“榜尾”;而收藏名家马未都与“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则差错较多,排名差错率“榜首”。此结果一出,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对名人、作家来说,如果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态度很随意,几乎毫无规范意识,低级差错触目可见,那么,大众读者对此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因此而对其作品质量、写作精神和文学态度产生质疑呢?这些名人、作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会不会因此受损?按理说,名人、作家写作是为了与读者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从而产生精神和思想的共鸣。他们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就是语言文字,如果名人、作家使用语言文字时,不能保持最基本的正确无误,又怎么能追求语言文字的诗意、灵动和韵味,又怎么能够达到其写作目的和文学效果呢?

众所周知,要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传递我们的价值观,描述事物的真实面貌,以及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语言文字都是我们最基本的渠道和工具。

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就是我们的根,因此,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是对文字起码的尊重,也是写作者文字基本功的真实反映。

002

读一本好书,好的状态,应该如同一次与智者的对话。行诸文字,著书立说,应该是沉淀过的,经过理性斟酌的。故,书品如人品。好书读多了,良友就多了,人生的智慧也会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源于此。

--刘功润

同样,一部好的写作作品,应是经过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理性的斟酌之后诞生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有用的信息或有意义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式的正确废话。

一部好的作品,应具有灵魂和灵性。借用杨广虎老师的话,写作者应具有心灵的自由,敬畏文字,广博而专注,有着“冒险”的现代意识,不被制度世俗所羁绊,勇于坚持,超越困境,在寻找自己句子中展开心灵的翅膀,得心应手、洒脱自由,写下属于自己的东西。

最近一直在读王小波的作品。在我看来,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语言通俗易懂

作者的每一字句看似随意,但正是这样才反映了其文字功底之深。

(2)毫不刻意的幽默

读他的书,被逗乐是常有的事。但他并没有刻意去制造笑点,而是永远那么自然。

比如:在此之前不久,我还借了罗小四的气枪,用一碗绿豆做子弹,在空粮库里打下了二斤耗子。

(3) 严密逻辑,反讽意味,揭露现实

作者的朋友这样评价其作品:幽默思维是王小波杂文最魅人之处,它在逗人大笑之际,凸显强制性力量的荒谬逻辑,从而爆发出醒世的力量……幽默之“笑”往往产生于对比-经验理性和荒谬现实的对比,僵硬理念和真实经验的对比,惯性思维与意外现实的对比……当这些“对比”以波澜不惊、不动声色的“突转”方式出现时,幽默感顿生。

当然,这一切巧妙对比都得益于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

此外,作者的另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他毕生在向自由致敬。

的确,身在一个人们思想并不自由的时代(文革时期),作者的字里行间无不在和这种“不自由”做抗争。

早已听闻他以反讽著称,现在读来,果真令人忍俊不禁。明明是一个灰暗的时代,却被他刻画得让人竟能感到一丝乐趣。

我想,像这样一位用生命进行自由创作的作者,他的作品是兼具灵魂和灵性的。

愿我们都能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尊重祖国的传统文化,创作出有价值、有灵性、有灵魂的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