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000】为什么“宅”?
标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空间|程序、封闭与控制
01
宅,可以理解为轻量级的自闭。喜欢宅着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熟悉,本质上是一种掌控。出门的时候,就意味着脱离了自己控制的世界,这个时候,喜欢宅的人会为自己寻求可以控制的事物。
举个例子:你出差的时候,是否会仔细准备随身携带的物品呢?明明知道旅店会有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一次性牙膏,洗发水等,还要自己准备好这些,即使用不着也得带着。我就是如此,现在出门带枕头,怕睡不好,出门在外,容易失眠。如果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提前规划好路线,检查手机是否100%电量,kindle是否充满电,够不够用,每天要换的衣服是否带够,查看出发地的天气。即使出差在外住一晚,也是大包小袋的,如果忘了带,心里会忐忑不安。
记得有一次出去培训5天,3晚没睡着觉,听着空调的轰鸣声,一直到天亮,眼睛内陷,第四晚终于睡着了,太困了,还是做了一夜的梦。
每次旅游,有自由活动时间,根本不想出去玩,就想呆在旅馆里,刷刷手机。外地出差学习,完成任务,不愿意在外逗留,更别说社交,就想赶快回家休息。这可能因为我认为自己的家是最最温暖的港湾。
02
程序、封闭与控制,是宅比较明显的特征。宅着的空间和可控的事物构成了控制感的基础。从内部可控空间到外部不可控空间有一个过渡,越宅的人,这个过渡空间越重要。
程序是一个容易控制的事物,所以你会看到,喜欢宅的人容易去同一家餐馆吃同样的食物。最严重的,会彻底严格地按照时间表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生活得就像是一个精密仪器。最不容易控制的就是人,所以会避开人际交往。
电子产品也是容易控制的事物。
例如,很多人早上醒来时,不急着起来,而是先玩一会儿手机,我觉得这个赖床就是为了在可控空间多待会儿,而玩手机,也是在玩可控之物。
03
设置程序的深层原因是控制感。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自我掌控时,容易陷入到封闭状态,因为其他人不愿意按照自己头脑规划的程序来生活。熟悉,本质上是一种掌控,因此宅着的空间,以及可以控制的事物,这构成了控制感的基础。当我们从内部空间走向外部空间时,总有一个过渡阶段。越宅的人,这个过渡阶段就越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