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心理

揭开“斧声烛影”神秘面纱(83)

2025-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司马吹风

      第六章 “金匮之盟”真伪

第十节为什么历史记载 “金匮之盟”的传约方式有几种?

我们将“金匮之盟”的事情经过分析到这里,基本可以得出“金匮之盟”之所以有多种传约方式的发展脉络了。

上一节我们得出结论,杜太后临终,召赵匡胤、赵普于床前,命赵普写“誓书”,最初内容应该是“三传约”。

赵光义在赵匡胤临终前,听到了这个“金匮之盟”,即位后极有可能打开金匮看过“誓书”,起初也遵照“誓书”办理,即位后任命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齐王,赵廷美子女称“皇子”“皇女”,但是随着皇位的稳固,他变卦了,不想按“誓书”执行,便公开的“金匮之盟”的“誓书”,以此抬赵普第二次进位宰相,背地里却伙同赵普陷害赵廷美,赵廷美从而失去“储君”资格。

“誓书”公开的方式,不一定是在朝会时公开宣读,更不可能抄录成公告之类的文稿,在全国各地四处张贴,有可能只是将“誓书”从金匮中拿出来,交给史官看一看,也可能只是在朝廷班子成员内部宣读了一下。

“誓书”原版是“三传”,赵匡胤“一传”后便断了。断的原因是原定的“三传手”赵廷美不争气,并非“二传手”赵光义不愿意。可是如果按“事实”编撰成国史,后人难免会多方猜测,认为他赵光义这个“二传手”使了不光彩的手段(实际上他真使用的手段),为了掩人耳目,作为官方修的史书,必须符合他的意志,于是朝廷史官监修国史时,他的儿子宋真宗秉承他的意志,修改《太祖实录》或《三朝国史》时,命史官记载的“金匮之盟”内容,“三传约”改成了“单传约”。那份赵普记录了真实“誓书”,可能早被赵光义私下销毁了。

至于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及其他记录,为什么有“二传约”和“三传约”?因为赵光义公开的“誓书”内容,最初只有几个重要大臣知晓,但很快在朝廷官员内部传播开来。最后传播到民间,他们彼此口口相传,内容难免有些走样,再传到几十年后的司马光等人耳朵时,“誓书”原物早灰飞烟灭,他们没有见过“誓书”原物,只能按听到的内容兼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了,也就形成了“单传约”、“二传约”、“三传约”等多种说法。

以上我们依托证据,从正面入手,论证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如果从反面推理,也可以证明“金匮之盟”不是伪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