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火刑柱远一点儿吧,努力讨好全世界的圣女贞德们。|书评《可爱的诅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恨不得讨好全世界,从来都不会Say No,面对所遭遇的伤害,总是自己死撑着,也不愿意麻烦别人。他们就像是圣母一样,心怀大爱,处处呵护,蜡炬成灰,尽自己的能力把身边所有人都照顾好.....
不过遗憾的是,他们毕竟是凡人,不是菩萨;是会疲惫的血肉之躯,不是加了油就可以常年无休多年保修的机器人。
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情绪,甚至例假和梦想……如果把这一切都置之不理,那他们的情欲将无法缓解,甚至长期压抑,后果只有一个:彻底崩溃。
其实心理学家把这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
当然,这些人并不是碍于外界压力才如此折腾的。他们完全是主动担当,争当保姆,只为了讨好周围的世界。
但与此同时,在他们内心,也是非常无奈,疲惫,找不到症结所在——即便是外界有人提醒,也无济于事,正如书中作者的继女所劝到的那样——“离火刑柱远点吧,圣女贞德。”
(1)
《可爱的诅咒》所关注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作者是一个心理治疗师,本身也是一个典型的“圣母型人格”重度患者,曾经手臂摔折了还咬着牙为家人开车,并一同出去划船,直到十天后才被迫去医院打石膏……
正所谓久病成良医,作者突然有一天醒悟到,如果自己再这样下去,人生肯定得毁了,于是便通过成人学习再教育,非但治好了自己,还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治疗师。
全书引用了大量的患者案例,生动形象地分析了“圣母型人格”的来源,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法。
总的来说,对于有着类似困扰而暂时不想去找医生的朋友,这绝对是一本是对症下药的救命书。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圣母型人格患者,小时候所受的影响其实非常大。对此,作者还举了一个自身例子:小时候有一回骑马,摔倒在地很疼,可只能依旧坚强爬回马背上的故事……同时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该怎样为人处世,很多深深根植于脑海里的观念源自我们的童年,而且通常可追溯到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之前。于是,我们才会一直倾向于相信那些错误的、早就不合时宜的观念。"
至于为何要把这群人称之为“可爱”,而不是可怜或可怕,主要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存在的普遍特质:
圣母图就像很多“可爱的人”一样,莫妮卡并不认为她自己的精力同样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且她可以自行选择使用它的方式、时间及对象。她潜意识里遵循着这样一条“死板的个人规则”:“当你和其他任何人在一起时,你应该拿出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
(2)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中毒太深的“圣母型人格”患者其实并不多见,但有着轻微症状的人却处处存在,比如说我本人,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可爱”的人:
经典的“可爱”模式是,因为害怕与别人起冲突而压抑自己所有的愤怒。但是,这最终会导致你无法承受,然后愤怒会以一种看似不受控制的方式表现出来,令我们自己及其他人感到害怕和震惊。"
而且要命的是,我们这帮“可爱”的人,都像是中了诅咒一样,太在乎别人的期望和看法,以致经常迷失自我:
“我们通常都会觉得自己被淹没在别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事实上,就连想到改变,比如拒绝某个请求,都会觉得害怕。 “
(3)
最后特别想补充的一点是,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家长,而且还是位伟大而勤劳的母亲,加上家里有一堆的需要时刻喂奶的孩子,那么你今后以一定要注意了,千万别把自己活成了“圣母型人格”:
"好父母等于无条件的爱加上明确的界限。如果我不照顾好自己,并找到“为自己加满油”的方法,那么我们将无法有效地为孩子付出。"
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你们在生活中发现了相关症状的患者,千万别不以为然地享受他们的贴心照顾,不要以为一切都是如此地顺其自然——哪怕他们是你最亲爱的父母。
千万别等哪一天,把他们都压垮了,彻底不可逆地伤害了,方才幡然醒悟,到那时就真的后悔莫及了。
对此,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给他送一本《可爱的诅咒》,或带他去看医生(当然在中国这方面的心里医生很少且良莠不齐),尽早把它们从咒语中解救出来,变成了那“可爱的赐福”来造福人间吧。
爱一群人的首要前提就是懂得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