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苦”
最近流感横行,我们带着女儿去了儿研所,3点半从家门口出发,晚上12点半才回来,孩子的奶奶全程跟随,帮着我看孩子,孩子的爸爸下班回来,直接去了儿研所帮着取药化验。看急诊的竟然排到了509号,我下午3点半去的时候,上午的号还没有看完,我挂了下午的132号,当时才看到上午的300号要排五个小时至六个小时,迫不得已,我挂了综合内科夜班号码。但是也从4点半开始排队,一直排到9点半才看上,也等待了五六个小时,小朋友们和大人们在儿研所拥挤着,看着心里边特别发愁。
也挺过了九个多小时,我们开了几种药回来了,其中有一种药叫小儿豉翘退热颗粒,这种药非常的苦,并且有一种怪味,刚吃进嘴巴里就特别苦,吃起来特别的难受。每次女儿都不爱吃这个药,走在碗边转一个圈又走了,转几个圈再回来,又走了,最终还是因为害怕自己发热发的太久,还是懂事的吃下了药,有一次我尝了一口,简直快要吐出来了,但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我硬是把那一小口咽了下去。吃了药,女儿的流感也渐渐好了起来。
药为什么天生是苦的呢?为什么只有苦药才能治病呢?
味道有酸甜苦辣咸,酸,让我们口舌生津,酸爽巴适,给我们带来瞬间的畅快。甜,让我们安静腻歪幸福。辣,让我们觉得刺激,咸,让我们觉得有滋有味。苦在最中间,但是,苦却是在我们尝遍了酸甜苦辣之后,在生病后需要调整的时候,我们必须应该吃的一种味道,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五位当中有着一位让人觉得没法吃下去又不得不吃的苦呢。
苦到底是什么?去追本溯源,查一查“苦”。
苦,大苦,苓也。从艸,古聲。
苦是一种植物。“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 • 唐风 • 采苓》 濡豚包苦实蓼。——《礼记 • 内则》天子于是食苦。——《穆天子传》”
在诗经里边就写道,古人在首阳山下采“苦”,天子要食“苦”,何谓苦?“天将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古人认为就如天子般的大人物,要想成事,必先吃苦。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在非常休闲快乐情境当中太久,是否就意味着他一直往前走,马上就要进入苦的境界了呢?就如尝遍酸甜苦辣之味儿,也有生病必尝苦的一天。还不如平时就吃一点苦的东西,让自己保持身体的康健呢。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也尝一点精神之苦之磨砺,让我们不用由甜瞬间进入苦而忍受不了这种变化呢。
是否我们在生活当中有时候要反其道而行之呢。老子所说,余食赘形。如果一个人要减肥,那么就应该去掉余食的习惯。如果一个人想要保持健康,那么就不应该每时每刻都让自己清闲,而应该让自己的机体得到劳顿,从而让自己保持健康呢。如果一个人不是特别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学业不够好,是否应该反其道而行之,让自己符合自己想要的状态,而不是保持现状呢。如果最近一段时间都非常非常的快乐,是否应该想想,这种快乐之下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苦呢。是否应该早一点考虑到在快乐的时候,有意识的让自己吃苦,从而外加的苦还未来时,自己用平时的苦冲淡真正的苦呢。这就能解释勾践卧薪尝胆尝“苦”之提醒自己之事了。只有在品尝苦的时候,才让人的脑子清醒,而不是在迷惘之中。
“佛教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其中行苦由痴心造业,招致不苦不乐的感受。如无聊,无趣,这种没有感觉的感受,虽然不是痛苦,但是因为时间流逝,将会招致其他的痛苦,故称行苦。”无聊无趣,有人称之为清闲。但是这其中又包含着多少苦呢?
让自己尝到苦,这是思维的一种清醒,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在尝苦的过程当中,要剔除自己的一些习惯,旧有的习惯,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想象。从而做一些吃苦的事情,让自己不会被动的吃苦,而是通过主动的吃一些苦,改变自己未来被动吃苦时的苦状。
对于大人来说是如此,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肌体生病的时候,就要通过吃苦,让自己的身体与苦平衡与苦协调,从而让自己的机体恢复健康能尝到酸甜苦辣之感受。当自己的环境和状态处于极度闲逸的状态时。就应该知道这种闲逸不是长久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要变化的,让自己反习道而行之的吃一些苦,让自己的苦和乐进行平衡,当遇到被动的苦时,不至于苦得吃不下去。
从而引申到教育孩子,让小孩子从小吃一点苦,而不是完全在享乐中长大,在苦中有积累,在苦中有斗志,在苦中习得一种精神。曾国藩说,“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我们非要做第一等人,但是我们肯定,在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是要吃苦的。“以苦养气。——《周礼·疡医》”“苦”才能成就大气概。
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