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媒体人来说,知识付费是什么?
作为新媒体从业者,上下班路上听听得到/喜马拉雅,办公时挨个浏览圈内专业网站,实时跟进圈子里最新大事、大咖观点,这是很多一二线城市办公室白领的写照。不仅如此,在互联网行业,愿意为知识付费的人显著增多,『新世象』的营销课程也能刷屏朋友圈,在三年前我们几乎无法想象。
一、知识开始变现了
2016年是“知识变现元年”,2017年是知识付费的腾飞年。从罗振宇大张旗鼓力推得到平台,到知乎值乎live和在行分答的爆点交战;从《奇葩说》老僵尸的好好说话赚得盆钵满溢,到喜马拉雅推出123知识节,再到短书、小鹅通等SaaS知识付费平台崛起,一时间所有人都开始说“知识交易”这回事了。
二、知识消费的基础逻辑
消费的是什么?
知识信息分为四类:纯学术知识、“干货型”加工类知识、可落地型解决方案、资讯八卦。而人们在分答中更大的兴趣并非纯粹的知识,而是低价偷听名人隐私的快感。今天回过头来看,能唱主角且一直在唱主角的,恰恰是加工过的“干货型”知识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不是好懂,就是易用,而被奉为“真知”的纯粹学术并未回暖。
为什么消费?
人们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悉心钻研也好,浅尝辄止也罢,无非是基于以下心态:
1)纯粹的求知欲,因为某种困惑和好奇。
2)解决具体的专业问题。要买股票就赶紧补一下理财知识。
3)功利地应试和升迁,从参加四大国考到从业资格认证,这样的学习更多是“背诵”。
4)为了聊天装逼中的社交货币:“我跟你说啊,最近有一个理论……”“这你就不懂了吧。”也可能是为了学习相伴的社交圈,这就是中欧、长江商学院爆火的理由。
5)纯粹地消遣放松,分散注意力杀时间。
为何不付费?
为功利性的应试升迁付费,这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哪怕这样的学习其实就是考过一扔、学过就忘。可为什么对于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习,人们却反而计较起来呢?这常常是因为:1)需求不迫切。专业应考不学就要掉饭碗的。但普通知识付费更像是可有可无的!2)效果不清晰。专业应考就两个结果-过或没过。但普通知识的学习往往无法量化的;3)过程非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是标准化的,有权威机构的认证。但普通知识的学习往往是非标的,这就导致人们一直处在不信任的忌惮中:讲课的人真的行吗?讲的东西真的有用吗?不会是糊弄我吧?4)网络娇惯。以往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培养了用户阅读各种免费内容的习惯。现在要我付费,不是开历史倒车吗?胃口已经变刁,本来免费的内容都挑三拣四了,现在居然要付费?
三、知识交易的模式分析
但回顾过去两年,知识消费市场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人们开始愿意付费了,并且越来越愿意,只要你价格不是高得离谱。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改变的发生?了解这一问题前,先来明确一下当下知识交易的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主打“知识课程与知识节目“,代表人物为喜马拉雅
从罗辑思维音频到每天听见吴晓波,从《奇葩说》老僵尸的《好好说话》到湖畔大学的三板斧网上课堂……作为课程,从马云的湖畔大学到混沌研习社,从声音专业教练到企业管理课程,其特点是有较为成熟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就像是跻身名家大课现场”偷偷蹭课“;作为节目,从小时候读的《少年科学(画报)》、《奥秘》、《飞碟探索》,到长大以后看descovery探索、《百家讲堂》和TED,它会专门突出主讲者的个人ip、打造“知识网红”,内容形式更加现场化、故事化、干货化和娱乐化。
第二种模式:主打“知识咨询”,其代表人物为在行。
在行模式下线下约见专家就是带有社交色彩的咨询行业020;而分答更加碎片化,60秒反映出的信息更多是一种咨询式八卦娱乐,满足人们偷窥心理。
其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中的咨询,而众所周知,除了专业的法律、管理、心理咨询,咨询行业在中国目前的发展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第三种模式:主打“知识分享会”,其代表人物为知乎live。
它继承了知乎一贯的调性、内容相对专业系统,具备可操作性,而且更多是基于业已形成的社交关系,或者介绍页上亮眼的履历,或者是被预告提纲中的某个问题抓住了心。
其聚焦的是一线城市最流行的分享会,讲求的是在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的分享中有足够的观点和内容,但是正如业已呈现的那样,分享会受众较为专业,对分享嘉宾的背景履历要求较高,听的过程是一个烧脑的过程。为此,现实中人们参加分享会往往看兴趣、时间和心情,一段时间内可能听很多场,但要一直这样高频跑会下去会有点压力。
第四种模式:主打“知识精读”,其代表人物为得到。
秉承罗胖要做知识“二道贩子”的一贯思路,得到更多出现的是对知识的筛选和提炼,浓缩的就是精华。除了和喜马拉雅一样强调个人ip和品牌栏目,得到更像是现实中的简报和读书会,这是一种更轻的模式,在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读书的今天,具有着巨大的想象力。作为一款SaaS行工具,短书以H5页面为传播形态,以“图文音频专栏+语音live直播+视频直播讲解”为内容载体,以知识微店为呈现形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为内容付费的变现方式,支持嵌入公众号、app、网页等任何地方,可帮助企业、机构及个人打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完全独立的品牌知识服务平台,并在品牌领域内完成付费转化。相比其他模式更适合中小v、中小机构入驻。
第五种模式:主打“SaaS型工具”,其代表人物为短书
作为一款SaaS行工具,短书以H5页面为传播形态,以“图文音频专栏+语音live直播+视频直播讲解”为内容载体,以知识微店为呈现形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为内容付费的变现方式,支持嵌入公众号、APP、网页等任何地方,可帮助企业、机构及个人打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完全独立的品牌知识服务平台,并在品牌领域内完成付费转化。相比其他模式更适合中小v、中小机构入驻。
四、付费开始起风
在以上五种模式中,人们为什么都渐渐开始付费?这是一时营销引爆的结果,还是知识付费正在成为趋势呢?
1.中产高知人群的付费意识正在崛起。
这两年起始,无论是o2o免费补贴的戛然而止,还是消费升级的全面兴起,抑或是网红直播的打赏流行,“付费”都开始成为中产高知人群的风尚。花点小钱支持喜欢的网红,花点小钱增加自己的社交优势和逼格标签,花点小钱获得人群中的优越满足,这有何不可呢?
2.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正在成熟。
正如上所述,从产品业务打造,到定价体系设计,从专家大咖包装,到课程营销设计,今天的知识平台都更加成熟老练。更何况,这个领域走的多是“微量交易”的模式,价格低于一般意义的买书,非标从不同的维度“标准化”,自然用户的接受度就非常高。例如在行上静心设计的专家页面,连拍照都是专业摄影、凸显逼格高大上,像airbnb当年的走红一样、一上来通过专业设计感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
知识付费越来越“性感”了,或者利益高度相关,或者足够新奇引人,总之都是一上来直抓眼球。
3.知识消费是价值更高的内容消费。
一般来说,人们为什么愿意消费内容,无非几种动机:学习求知、了解最新的新闻、掌握有用的资讯、和作者观点碰撞共鸣、领略作者人格魅力、获得社交谈资。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贪婪刁钻的消费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一片面的内容模式,而希望在内容消费中获得更丰富的愉悦。知识“有料”还得“有趣”,美女看脸还得有一技之长,这就好像看《奇葩说》不仅仅是看搞笑吐槽,如果没有老僵尸们振聋发聩的“金句”,这个节目和一般娱乐节目又有何区别呢?从这个角度说,今天的知识主题内容消费几乎是最成熟最丰富的内容类型。
有知识有资讯,可以满足旺盛的求知欲;知识的表达往往是通过故事,内容丰富剧情感人,获得精神体验;知识的背后又往往推销某种观点,发人深思因人认同;内容往往可以直接转发或作为谈资,提升你在人群中的逼格,表达你的态度。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知识主题的内容消费逐渐碎片化、干货化、人格化、故事化的,可以充实到我们工作生活娱乐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
更重要的是,知识消费中打造的“知识网红”更容易打造成ip。正如喜马拉雅打造的“胸大去直播,脑大讲知识”,常见的美女网红无法形成深入持久的核心竞争力,人造美女太多、同质化竞争太严重、人们逐渐审美疲劳。而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知识网红将大行其道。
希望知识付费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