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写作一年,我发现我的写作水平再也无法提升
2018年9月30号 星期日
入地铁口,充满了城市建设的嘈杂声,机器的轰隆声。有一对老人,迎面缓慢而来,走最慢的路,牵最长远的手,这大概就是三十年后我所期望的爱情,爱情该有的样子。
九月的尾巴,国庆节七天假,举国同庆。每一个人都充满了躁动和不安。
秋至以后,早晨六点的六点后的晨光里已经稍微有些寒清,只有九点半的阳光正好,微微有些耀眼,走起快步子,身体微微发汗。
迎着阳光,蜻蜓在空中飞舞,孤零零,像秋空中的精灵。
2018年9月29号 星期六
在看完本周的《中国好声音》之后,总体感觉学员的歌声自是无话可说。我想说几个现象,拿出来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看法。
1、哈林老师组一起演唱的歌曲,我真的没有办法欣赏,但是弹幕上依旧有好评和差评,他们组准备的表演,毁誉参半吧。有人坚持认为他们唱的好,也有人认为他们唱的烂,而且这些人并不是个数。艺术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在个体之间对艺术的审美是存在差异的。
但是,李健老师组一起演唱的歌曲,弹幕上一致好评。所以在总体上而言,会有相对而言的好与坏。
相对于哈林老师组的演唱,李健老师组更胜一筹。
2、为什么,tiger会以一分之差落选,导师给出致命的两票是否是为了节目的效果,所有的投票都是提前安排好了的呢?
若导演没有提前干预,那么是否存在:两个导师合伙进攻一个导师。我的意思是说:原本tiger更具有实体,被导师们合伙干掉了,以便于合伙的老师更利于达到他们的目的。
也就是说,歌手们不进要拼实力,更要拼运气,因为导师们一直在做一个相对的博弈。
就像,你拿了一手好牌,不会打也是输。拿了一手烂牌和别人合伙说不定也能赢。
导师们为了确保自己的种子学员能够晋级是否会选择弃车保。比如说,明显拿自己最弱的队员去拼对面最强的学员。但是这样做能够保证自己最强的学员能够顺利走到下一轮呢。
3、由而引发的问题是,还站在舞台上的前七强的选手,是这一季所有学员中最强的吗?
这是一款综艺节目,本身是在表演,而并非是比赛。应该是经过多次彩排后内定的结果。
以表演的性质来看待这款综艺,对导演和演员而言,结果就失去了选择。只有观众还不知道结果而已。谨记,但是在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只是在表演。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这款综艺当电视剧看,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了。
Ps:我自己作出自己的解读,做自己的思考,拿出自己的观点,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你恰好喜欢我就更开心。
2018年9月28号 星期五
昨天晚上失眠很久,想早一点睡觉,12点上床,还是翻来覆去到了2点多睡不着。
我翻了一些自己过往的笔记,摘抄,感悟,发现最近一年的时间我都没有认真写过笔记。更没有认真的享受过阅读带来的愉悦感,我失去了反刍的能力。
床头的书堆起来比自己人还高,可是静下心来看的又有几本呢,每个月买回来的新书,多数是随手翻一翻后,弃之如敝履。这样的阅读态度已然不对,自己却不自知。可以推测,自写作态度是何等不堪。
我总是在妄想,某天有一个人能够推我一把,殊不知唯一能够推动我的人就是我自己了。前一段时间有编辑找我,希望我出书,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拒绝了。我当时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现在想来并不是能力不够,是自己不愿意改变,害怕接受新事物。
因为我从来没有出过书,我没有把握做这件事。
昨晚我做了一些粗糙的计划,我想把整个阅读的节奏慢下来,把写作的速度压一压,再慢一点,再慢一点,突破眼下的瓶颈。
昨晚,我反复在翻书,又看不下去。翻了一本书《刻意练习》最多不十分钟,又放下来了。再找了一本《曾国藩》看了前十页,又放置一旁,再翻了一本《普罗旺斯的一年》依旧看不下去。
我是不是真的病了啊,而且是病得很重的那一种,是一种焦虑病。是谁在影响我,是谁在贩卖焦虑,让我如此焦虑不安。
这段时间里,也就是前几天,掌阅给我一口气涨了4000多粉丝,掌阅号人气榜排名到了前五,超过三少。简书给我一天涨粉超过1000人,一星期涨粉4000多。明知道这只是一场数字游戏,我依旧心喜若狂。再看看自己运营的公众号,两者之间有差距,是云泥之别。在简书和掌阅我能够有这些真不是我厉害,是人家平台厉害,我怎么就不懂呢。
我懂,可是我不想懂,可笑。
另外一件事,我也觉得说来可笑。我把自己写作能力止步不前的原因归因于,我没有遇到一个好的老师。
我向来认同,且从来不怀疑的观点:写作也必须要有师承,才能够成为正宗。我总感觉,自己在眼下的圈子里找不到一位好的老师。
如果我始终抱持这样的观念,始终不求上进,不求变,我一胜的高度也就如此了,可是我怎么甘心呢。
所以,我一定要停下来了。如果我真的走错了,停下来了就是进步。
我在20岁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年轻,文笔已经超过周边的同龄人,想着五年之后自己一定会非常厉害。可是,转眼间五年过去了,真的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有人说,时间会改变一切,时间会让你得你想要的结果。前提是,你要不断地成长,能力要匹配得上你的目标。
那我的预期是什么呢,我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要做一个能写有美感,有深度的文章的作者。
做一个充满感知力,永远真诚,永远热泪盈眶的人。
说来不怕笑话,两年前,在地铁站里遇到一位小女孩在哭,我可以写一篇细腻而真诚的散文。如今呢,我的文章自己还愿意看吗,还有多少是真诚的文字,还有多少文字是源于内心的感知力呢,几乎没有。
恐怕是真的所剩无几了吧,特别是我的简书粉丝暴增之后。内心深处充满了焦虑,焦虑感蒙蔽了内心,感官犹如丧失了一般。睁着眼睛看不见眼前的世界,看不见眼前的人,听不到周边的声音。
每天夜晚刷知乎,微信公号,简书成了一种必然的习惯,这真的很可怕,犹如丧尸一般。
所以要慢下来,我到底该怎么做呢?我应该做一些长期以来一直想要做却一直偷懒没有做的事情。
1、比如说呢?一天只能看一篇文章,只读一本书,一本书只能看十页以内,写一篇读后感,不再接收多余的资讯。
2、有多久没有看看经典的电影,听一首老旧的歌曲。
3、联系一下半年没有联系,却一直想要联系的人,翻翻自己的通讯录,看看还剩下多少人能联系。
4、真的有几个月没有下厨房了,看看还能不能做一顿美味的饭菜出来。
5、走路的时候不要低头看手机,看看路边的叶子是否已经枯萎了,已经入秋了呀。
6、骑自行车的时候,再慢一点,感受一下齿轮和链条之间咬合的节奏。
7、慢一点吃饭,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说话的时候,面对他人,保持微笑,眼睛看着别人。听一下别人说话的语气,感受一下他的内心世界。
8、有多久不吃早餐了,有多久是在上班的路上匆匆。有多久吃一顿像样的早饭,要有三种不同的早餐搭配,得坐下来。
9、读一些自己曾经写过的文章,修改一下废弃的文章。哪些打动过我的内心摘抄,拿过来读一读。
10、有多久没有12点睡觉,为什么不早睡早起,为什么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活法。
我能否告诉自己吗,我每一天是怎么过来的呢?哪些部分是需要我为之努力,哪些是我正在虚度光阴呢?
很抱歉,我真的没有想过,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我不想被裹挟着前进。
2018年9月27号 星期四
从去年的十月在简书开始更文,经过一年的写作,这一年大概写了差不多60多篇短文。
回过头来,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我的写作水平根本没有任何提升,甚至在倒退。
当然,这一年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最少我写作的耐力变得更强,写作的信心更足了,不后悔自己走上这条路。
可是,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如果我就这样一直持续写下去,再过三五年我的写作水平也还是原地踏步走,这是我无法接受的一件事情,这也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这一年,我变得非常急功近利。一直在想些如何增粉,如何吸引流量,所以也写了大量自己都不愿意看的文章,写作有违初心,导致写作变得不再是兴趣使然,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一种任务。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开始,我可能要停下来,需要思考一下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该怎么做好这件事。
我依旧会保持写作,但是只是以一种练习的心态写作。希望自己能够早日突破这个瓶颈,能够早日更上一层楼。
可能一个月就会回来,也有可能是三个月,或者半年以后,大家等我回来。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因为我不在孤独。以前写的时候没有人看,也没有人在意,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反复打磨酝酿。
我觉得现在已经走了一个圆圈,一个轮回,继续下去就是在走老路。需要知道圆以外的世界,就要寻找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