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何以得天下,项羽有何以失天下?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是多大的领导,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村书记;不管是什么样单位的领导,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涉及到用人的问题。因为有很多工作,需要用优秀的人来解决,安排,不用人绝对做不好工作。毛主席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会出主意和会用人。会出主意,就是勤于思考,会策划,会出注意。会用人,就是会识人,会安排人,会领导人。所以,用人水平的高低,也就能体现出一个领导者领导水平的高低。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就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我为什么得到天下)”群臣回答都得不到要领。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确实,刘邦与项羽相比,在武功上、战略上、人品上皆不如,惟独在心胸上比项羽宽大。刘邦出身贫贱,无非是泗水亭亭长。而项羽则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名将之后代。项羽力大无穷,武功高超,而且善用兵法。“破釜沉舟”的经典故事,就是讲项羽破釜沉舟救巨鹿败秦军的故事。秦国的三十万军队包围了赵国的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帮助,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派项羽为次将军,率领二十万军队去救巨鹿。宋义听说那秦军势大,就停止了行军,而且吃喝玩乐,彻底激怒了项羽。项羽就杀了宋义,自己带领部队去救巨鹿。项羽先派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的所有粮道,亲自率主力军渡过漳河。楚军渡过漳河后,项羽下令士兵吃饱饭,带三天干粮后,就把所有的船和锅都全部销毁,表示要决一死战。最后攻破了秦军,救出了巨鹿。从这个故事中,可见项羽比刘备在军事指挥上,武功上,还有策划能力上都厉害的很多。
但是,刘备手下的众多杰出人才都来自项羽麾下。比如韩信,最初投靠项羽,任郎中,多次献策,都没有采纳,最后逃离项羽,投奔了刘邦。遇萧何畅谈,不得重用,再次逃离。最后萧何劝说刘邦重用韩信,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当然,最后韩信也死于萧何的计谋,这又产生一个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从刘邦和项羽的各方面来看,刘邦之所以得天下,是在于会用人。那么项羽之所以会失去天下,是在于不会用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是项羽和刘邦对人才的需求。项羽自身就是人才,而且战略武功当属第一,所以就看不起人才,从不虚心纳谏,对人才需求不迫切,就连自己的亚父范曾,项羽也经常不采纳他的建议。而刘邦自认为不是人才,战略武功都比不上项羽,所以虚心纳谏,对人才需求迫切,急需人才辅佐,对每一个人才都如获至宝,授予重用,听取建议。我们现在的情况也一样,一些领导文凭高,所以看不起文凭低的人才;一些领导自认为自己是人才,所以对人才需求不是很迫切。
二是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地位也是不同,导致用人模式不同。有人说项羽很小气,舍不得赏罚,导致韩信、陈平等杰出人才看不到前途,所以投奔了刘邦。其实,这是项羽和刘备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导致的。项羽出身贵族,有着深刻的阶级等级观念,对韩信、陈平之类的贫贱出身的人才不屑一顾,所以不予重用。而刘邦出身贫贱,对出身贫贱的韩信、陈平等没有偏见,而是授予重用,人尽其才。项羽自认为天下是自己的,用不用人才也是自己的,所以志在必得,对人才也就不放在眼里。刘邦不一样,认为天下需要去夺取,继续人才辅佐,所以放低身价求贤若渴。对当时一个小军官的韩信,一步登天,授予大将军之职,从侧面也说明当时刘邦有赌一把韩信是不是人才的心态,结果赌赢了,获得了天下。我们现在一些领导,工作中缺乏大有作为的心态,用不用人体现不出单位的进步,所以对人才没有求贤若渴的心态,也就无所谓了。
从刘邦和项羽身上,我们可以思考到很多用人的经验教训。一是领导要用人需要求贤若渴。领导只有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保持谦虚的态度,才可能求贤若渴。这要向刘邦学习,刘邦知道自己不行,所以求贤若渴。
二是领导要用人需要唯才是举,而不要有等级观念。项羽自认为是贵族,所以看不起贫贱出身的韩信和陈平,既然看不起,更谈不上重用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刘邦不同,只要是人才不问出身,立即重用。我们现在领导看人才,只看学历文凭,只看家庭背景,只看外表能说会道,只看玲珑乖巧,这样是用不好人才的。
三是领导要用人要有识人的本事。会用人很重要,会识人更重要。用人就像投资一样,用的好就是投资成功了,那用的不好就相当于投资失败了。而识人就相当于投资之前的审查,审查好了,那投资也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那审查不好的话,那投资就直接失败了。
用人是一门艺术,刘邦因为善于用人而得天下,项羽因为不善于用人而乌江自杀。周武王因为善用姜子牙而得天下,秦孝公因为善用商鞅而强秦国,秦始皇因为善用李斯而一统天下。所以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人才,作为领导,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善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