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锡鼓
(作家)江南诗/文 图
童年的锡鼓这件器物叫锡鼓。用锡浇铸,形如鼓状,故名锡鼓。它高盈尺,径五寸,上部略收,中部突出,底收小,六角钻石形,颇像非洲鼓。这只锡鼓做工考究,外面打磨规整光滑锃亮,鼓身薄而均匀,内空。特别是它的口与盖,弥合天一无缝。口做成长脖形,盖与口有充分的尺寸无缝密合,盖上还有外展的一圈,紧紧扣住口沿,确保锡鼓密封。
过去锡鼓是拿来储放食品的,储放食品需要密封,才能放的久,防受潮回软。
平时,这只锡鼓总是放在大橱的上层,闲置着。那时,一个人家能从容地安排好一日三餐就很不错了,很少有剩余的食品,点心糕点之类,简直是平时不敢想的奢侈品了。但到春节,锡鼓总有一段有用武之地的时间。
那时的孩子,特别喜欢过年。从腊月开始,切冻米糖、做麻酥糖、炒花生、瓜子......,总有那么多开心的事。家里孩子多,大人就给每个孩子分一份,让每个孩子自己保管。这时,奶奶总打开橱门,拿出这只锡鼓,让我存放我过年分的“果子”。
童年的锡鼓那时,二姨婆正月上常来我家。二姨婆是奶奶的二姐,她家在乡下,她都七十岁了,还下地干活,她勤劳、干练、能吃苦。正月里没有农活,她来拜年,顺便在我家住段时间。
她和奶奶住大床,我住旁边的小床。每天进房后,那是我觉得最快乐的时光。分的那点“果子”,平时是不舍得吃的,这时,我会取出锡鼓,拿出一点冻米糖或麻酥糖等,一天一个品种,给奶奶一点、姨婆一点,然后我自己一点,我们坐在被窝里,吃着这不多的“果子”,然后天南海北的聊天,更多的我是听她们姐妹聊天。姨婆讲她如何到玉米地里去赶来摘玉米的猴子,每讲到这类有趣的事时,我总眼睛睁的大大的,太有趣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姨婆讲她如何教训她的儿媳妇。二姨婆家的儿媳妇本分老实,她种的一块地,被邻家蚕食的小了很多,二姨婆发现后,气急败坏的跑回家,一把抓住媳妇,把她按倒在地上,骑在媳妇身上,一边打一边骂:你是个死人啊,一块地都守不住,没有地我们吃什么啊!每每说到这里,二姨婆就忍不住会笑:来花(她媳妇)就是好讲话哦,我打她,她也不还手,打也没有,她就是搞不过人家。
童年的锡鼓我每次拿“果子“给二姨婆吃,她那掉了牙的瘪嘴总笑着,夸我孝顺,懂事。二姨婆对我也特别好。她每次来我家,都会带很多冻米糖、葵花子、面趣等很多“果子”。她会给我们家一部分,她也会留一部分,因为她辈分高,正月有小辈来拜年,她就会给来人一些“果子”。姨婆见我锡鼓浅下去了,她就会拿一点她留的“果子”,重新让我的锡鼓满起来。姨婆在,我的锡鼓就像童话里的宝葫芦,永远是满的。每次姨婆要回去了,我总是那么不舍。姨婆走了,我的锡鼓才一点一点浅下去了……
二姨婆不在了,奶奶也不在了,都几十年了,我仍然常想起她们,也常想起这只锡鼓。童年的物质是匮乏的,可那个时代的亲情是那么淳朴、深刻、浓烈......令我常常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