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书屋论语读书

《论语》讲堂留影361

2025-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5-5-21 三百六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语音整理

本章是孔子站在维护周礼和尊崇周天子的立场上,对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政治家晋文公和齐桓公分别做了评价。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是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国第十五任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继位以后,打算委任太傅鲍叔牙主掌国政,但是鲍叔牙说自己难当大任,向桓公竭力推荐管仲。但是管仲曾经和齐桓公有一段恩怨。就是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管仲是公子纠的太傅,曾经向小白射了一箭,差点就射死了。齐桓公说,管仲与我有仇,要不是腰间的铜带钩挡了一下,我就没命了,怎么能够任用他呢?鲍叔牙就向齐桓公解释,管仲这个人其实对你并没有仇恨,当时他辅佐公子纠,是职责所在。如果你能够尽释前嫌,委以重任,他肯定对你也会尽职尽责。齐桓公在听了鲍叔牙的解释以后就决定重用管仲,随后进行了内政改革。这些改革当然内容很多,总之一句话,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国国力大增,齐桓公开始频繁用兵,图谋称霸中原。

对于齐桓公的霸业,孔子给了一个评价,就是“正”,即“匡正天下”。具体措施体现在,一是“尊王”,齐桓公他图谋称霸,这是事实,但是他不忘尊王,也就是说他时时处处都注意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和尊严。二是“攘夷”,就是组织中原各诸侯国组成联盟,讨伐戎狄。他救过燕国,保存了邢国,也拯救过卫国,可以说为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态做出了贡献。

也就是说,齐桓公在称霸的过程中,“尊王攘夷”这个旗帜很正,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因此能够收服人心。当然也获得了周王室的承认,所以孔老师在这里说他是“正而不谲”。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谥号为文,历史上叫他晋文公。他继齐桓公后,成为第二个中原的霸主,是晋国长达100多年霸业的开创者。同样都是春秋霸主,但是孔老师对晋文公用了一个“谲”字来形容。“谲”是诡谲奸诈的意思。就是说,在孔老师看来,晋文公狡猾,不够正派,没有齐桓公那样光明正大的旗帜。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用的是“尊王攘夷”,而晋文公则使用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争霸中的关键一战“城濮之战”之后,他把周天子召到河阳举行“践土之盟”号令诸侯。这在孔子看来是非常不厚道的。

总之,齐桓也好,晋文也好,虽然都是霸主,但是齐桓公尊重王权,是“霸在王下”,是光明正大的。而晋文公是“霸在王上”,让王成为他的工具,为他背书,两个人的格局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文本中所谓的“正”,我们不妨给它理解成“原则”和“底线”,而“谲”就是阴谋诡计使用的太多。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使用计谋应该是很正常的,《孙子兵法》里就明确说,“兵者,诡道也”,如果不用计谋,打仗就几乎是送死。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握一个度。齐桓公他肯定也使用过计谋,但是他是有底线,不会不择手段。

但是吊诡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个人最后的结局差距很大。齐桓公晚年骄傲自满,没有听管仲的建议,重用奸臣,病重临死前,各个公子忙于争夺君位,根本就没有人照顾他,齐桓公基本上是饿死的,尸体在床上放了几十天,爬满了蛆虫,等到争夺王位结束,新君才把他收敛下葬。继任者又庸碌无能,所以齐国的霸业就一世而亡。而晋文公是寿终正寝,在他死后晋国霸业还持续了100多年。所以世人都认为晋文公要比齐桓公更成功一些,孔子在这里却给了这样的一个评价,显然他不是以结果来论英雄,尊齐桓而抑晋文,他讲的是价值观。

铎罡老师 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