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油渣
七十年代初,我上小学那会儿,湘南小山村的冬天格外寒冷,也是一年最难熬的季节。
那时,大多农家孩童衣着单薄,加之学校的教室空荡荡的,窗户没有玻璃,只是老师用旧报纸糊的,也常常被俏皮的孩童用竹枝、小石子或弹弓弄得千疮百孔,室外刮大风,室内风如针刺,一堂课下来,脸被冻青,手脚次得像冰一样,写作业时手握不紧笔,不听使唤般在作业本上游历,好些同学写作业时鼻涕就流到了作业本或书本上。
下课铃声一响,老师宣布下课的话音未落,同学们便像出鞘的剑一般飞出教室,来到礼堂。然后便自发地一个挨一个靠墙而立,只要有了两个人,就开始用臂膀互相撞击,并不停地喊着口令“一二,一二,一二……”
听到口令声,便会有更多同学自发加入,两三分钟后,十余米的墙下就已经挤满了人,少则十来个,多则二三十个,形成一道晃动的人墙。
人墙里的同学个个都使出吃奶的劲,拼命地挤,边挤边喊着口令,口令声、笑声、欢乐声响彻在礼堂的上空、学校的上空,这可能也是乡村学校里最热闹的场面。
不一会儿,人墙里的同学便个个挤得面红耳赤,有的额头上还会冒出汗和热气来,挤的时间久或用劲大的同学甚至会汗流浃背。这时,礼堂里也站满了看热闹和助威的同学,他们中有的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只要在人墙里有人退出,立马就有人冲上去补上。
也有的同学急不可待,伴随着口令用自己的臂膀撞击着旁边的同学,只要有同学响应,很快在礼堂中就会形成新一道或多道人墙。
直到上课的铃声响过,同学们才会依依不舍,带着红扑扑的脸蛋、带着满心的欢笑和热乎乎的身体跑进教室等待老师上课。
老家人把这种人挤人的游戏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挤油渣。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我年龄小个子矮,根本不敢去参与这种游戏,只能站在一旁看热闹当观众或啦啦队,跟着喊喊跳跳,偶尔和几个同班同学私下体验体验,通过“挤挤”也能热热身子,从中找到一些乐趣。
到了三四年级,个子高了些,慢慢也加入“挤油渣”的“大”队伍,常常在课间弄得满头大汗,待到教室上课被冷风一吹,身子冷得发抖,曾经因此还感冒过。
七十年代初农村学校里条件受限,几乎没有什么体育活动,上体育课最好的活动就是分组拍皮球,一节课下来也轮不到两三回,大部分时间也是在看别的同学拍球。特别到了冬天,外面寒风刺骨,就连拍皮球也成了奢望。
不过,同学们课间自发玩的挤油渣的游戏,既不需要器材,也不需要特别的场地,就地取材,教室后面和外面的墙边、甚至有能站几个人的空地就可开展,在游戏中不仅找到乐趣,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还能暖和身体,也得锻炼身体,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参与,每年的冬季课间,我们大多都是在挤油渣的游戏中度过。
在学校里,除了班里同学之间可以一起玩,班与班之间的同学也组队玩,有时还有两个大队甚至两个生产队的同学在一起组队互相玩。男同学会去玩,女同学同样也能玩。只不过因这种游戏有身体的接触,那时人们大多很思想很保守,甚至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观念,男女生之间是不会在一起玩这种挤油渣游戏的。
挤油渣这种游戏虽然没有成本,但也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一是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搞一些高难度动作,否则容易自伤或伤害到他人。
大凡到了冬季,一旦有同学开始玩挤油渣的游戏,老师就会反复在班上强调要注意安全,老师如发现同学们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不当或不轨行为,就会立马指出或强行终止游戏。
五十多年过去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也没有看到农村小孩冬天都穿着暖和的保暖衣,教室里不仅是铝合金玻璃窗,有的还装了空调,他们不需要再玩这种穷游戏来取暖取乐了。
但于我而言,儿时挤油渣的游戏场面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偶尔回乡遇见儿时的玩伴或同学,一谈起挤油渣的游戏,大家就会你一言我一语打开话匣,臂膀也就条件反射般蠢蠢欲动,甚至立马就要找人对挤几下,过过儿时挤油渣的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