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比赛:十年后假如我们还能坐在一起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十年后,假如我们还能坐在一起。
要畅想十年后的事情是很困难的,我们不妨先看看历史。
今年是2017年,所以十年前就是2007年。2007年发生了什么呢?那时候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一年,我国发射了“嫦娥一号”,智能手机才刚开始普及,能拥有一台诺基亚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2007年的我们在做什么?大家跟我年龄都基本是一样的,十年前的我9岁,小学四年级,在学加减混合运算,三角形的特征,在背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默写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你现在到十年前去,告诉四年级的我:“你以后会到沈阳药科大学学药,并且离了手机就活不了。”我肯定是不信的,因为我那时候觉得自己不是去清华,就是去北大。如果你告诉四年级的我“你会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整整六年不讲话”我肯定也是不信的,我怎么可能讨厌一个每天请我吃辣条的人?
十年前的我绝对不可能想得到现在,正如现在的我难以想象未来。
十年后就是202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所以十年后我们再相见时,大家都应该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科技发展速度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快,人类知识总量每12个月翻一番,所以十年后就是2的十次方倍了,哪怕只是这个数字都很难想象。随着计算机和认知科学的革命,十年后假如我们还能坐在一起,我们可能也不是真的坐在一起,可能是在VR的虚拟现实里“坐”在一起。和你们坐在一起的也可能不是我,而是冒充我的人工智能。
未来充满可能性,但也不是完全无法猜测。
十年后的我29岁,如果读硕博的话刚好博士毕业,如果本科完就参加工作的话已经有6年的工作经验了,这当然是基于我能考上或者是能找着工作的猜想。*笑*要参加同学会,你大概需要挪一挪自己的假期,拜托别人帮你看着自己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长大后的我们大概不会变成拯救世界的英雄,不会变成不可一世的恶棍,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性格各异,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根据王羲之的说法“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夕”未来的我一定像现在的我看小学四年级的我一样觉得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但是无论如何,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剪影,问题是,这是我想要的未来吗?
我总觉得看待问题要站在高一点的地方,就像在手机上看地图,从一个定位点开始不断上升,这个讲台,这间教室,这座城市,这个省,这个国家,这颗星球,我们融入一片液态的星辰,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当生命被放在这样一个尺度时,我们的挣扎,还有意义吗?当然有!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变成你记忆的一部分,好的坏的美好的丑陋的都组成了你,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想起的你。
十年后,宇宙中所有无限的可能性都塌缩成唯一既定的现实。十年后的我们看现在是唯一的历史,现在的我们看未来是无限的可能。重点是,现在的我们不知道。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过客,也可能是一生的守候;我们有梦想,但又不是小时候荒谬的可笑的那种梦想;有责任,但又不是需要养家糊口那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未来就像塞拉说的那样,是一个仙境。
十年后,假如我们还能坐在一起,我们或许会聊起现在,说得最多的话应该会是“我要是当年…就好了”“我要是当年早点告白就好了”“我要是当年多花点心思在学习上就好了”“我要是当年少打点游戏就好了”“我要是当年好好对我爸妈就好了”“我要是当年勇敢一点就好了”人生不可能完美,我希望我们能看到人类解锁永生密码的那一天,不过要是没有等到,我们都得面对死亡,遗憾我们都会有,但是什么遗憾,有多少遗憾,那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
我常幻想自己对时间的感知不是线性的,未来,现在,过去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十年后我们再次相见,我能透过你的眼睛,看到此时此刻坐在这里的你,看到四年级的你。永恒即是片刻,片刻即是永恒。
我忧心忡忡地看向未来,但仍满怀希望。愿你不忘初心,愿你美梦成真,愿你我十年后能坐在一起,谈谈未来,聊聊过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