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舞台

2018-03-24  本文已影响10人  雨下撒哈拉

文/一土

地方戏曲中,楚剧比不上黄梅戏或豫剧的知名度。因为时常搜寻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也偶尔听听戏曲。其中最喜欢《花木兰》和《女驸马》中的选段,不懂戏剧却还是听得懂唱词。

在我眼里,戏剧的生命力很顽强。对于观众的挑剔也是明显的,具有排他性。若不是真心想要去了解它,花费精力去听懂它,是完全构不成兴趣的。我并不提倡传统文艺的全面复兴,那是违背历史自然规律的。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就是尊重万物的发展规律。自然的衰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无法改变这种规律。

云梦的地方戏曲是以楚剧为主,楚剧的唱腔有一种哀伤的曲调,这是其特色。在戏剧的演变中,最初由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的融合而来。年轻人听戏的不多,能听得懂的就寥寥无几。我只是好奇,对戏剧的好感,才能促使我研究它们。

豫剧是我最早能听懂的戏曲,这多是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里听来的。豫剧的经典《花木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曲目,台词也能默念几句。这是我对豫剧的认识,也因此对戏曲多了几分好感。我不是戏迷,也不会唱戏,只是对戏曲这一种艺术形式有着兴趣。

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在九十年代上映,掀起了一阵热潮。我见网络上的评论有怨气,红眼美国人用中国题材作动画,一副趾高气扬的傲慢。后来又有《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甚至有中国人打出爱国主义的情怀牌,结果相形见绌。

多年前我看过国产电影《堂吉诃德》,才感慨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梦幻世界可以被中国人实现。跨国界的文化交流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往更早的说,玄奘西行也可理解为佛教文化的交流和引进。文化需要的是深入了解,至于如何表现,就需要舞台了。

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我得知与我年龄相仿的青年辞了工作,专职于楚剧演员。他的观众则是社区老人,还有湖北四处的下乡演出台下的众多老年人。为此,他组建了自己的戏剧社。工作,和理想的界限,有时是工资的多寡是否能被理想的回报碾压。诚然,他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能够在戏剧演出后找补到金钱的平衡。

戏剧需要舞台,不同于所有的现代媒介,电视、网络。土壤很重要,水泥地有它的好处,却不能生长万物。戏剧的形式虽然看起来那么的不合时宜,但会有人前赴后继。戏剧市场,看似是老年人在苦苦支撑。其实,不断的在替换着,不论是唱戏的人,还是听戏的人。若是我不听戏,还有许许多多的别人也在听戏。

爹爹婆婆总喜欢在春节里去周围的村子看戏,搭台唱戏的湾子里常常挤满了中老年人。我小的时候去看过戏,在本村的湾子里看的,记得那是在贡士吴。因为相传古代人才辈出,科举时代出过贡士,整个湾子为吴姓,也就名为贡士吴。请戏班唱戏,则是湾子里有钱人赞助的。大概是为祈求开年能够太平,寄托愿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