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跟别人不同,没有人推荐,也没有“早听说”,我能有幸读到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
当时是出差的路上,因为列车晚点,被困在车站的我百无聊赖之下,走进了车站的书店。
随便翻翻找找,拿起这本书,是被它干净不花哨的封面吸引的。
看看书的名字,以为是本美容类的书,因为总是听说这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皮囊”这个词已经变成了外表相貌的代名词。随手翻开才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但我还是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给它取这样一个名字。
随便吧,管它叫什么,都无所谓了,因为我已经被“阿太”深深地吸引了。
我觉得“阿太”跟我现实中遇到的,脑海里能想象出来的所有老太太全部都不一样。她是那么特立独行,又是那么豁达睿智。
她说“皮囊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她说“就别让肉体再折腾他的灵魂了”……
她能波澜不惊的操办女儿的身后事,连自己的手指断了都若无其事。
我觉得她是让人敬佩的,同时,也是让人心疼的。
这样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要经历多少我们这代人想象不到的苦难,才能说出如此倔强的话?要穿过多少风雨,心态才能如此豁达?
我竟然在一个老人身上,看到了苏格拉底的睿智和格局。
肉体是灵魂的枷锁,肉体的消亡代表灵魂的彻底自由。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时的无所畏惧,可能正是源于这种思想吧。
看来,我们真的是太溺爱这个躯体,才让我们行动越来越缓慢,越来越沉重。没有了年轻时的轻盈,没有了一无所有时的无畏……
又或许,是我们的躯体太小了,承载不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欲望吧。
刚强的阿太在作者小时候,就赋予了他皮囊的概念:“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于是在整部作品中,皮囊便成为了灵魂的归宿,同样也成了灵魂的枷锁和包袱。
可以说《皮囊》是一部自我审视感非常强的作品,作者给我的惊喜就在于,他在审视自己的时候,也让我看见了我的模样。
让我可以清晰的分辨灵魂与皮囊,也可以分明自我和家庭。
《母亲的房子》,与其叫做母亲的房子倒不如说母亲的灵魂。
其实,我特别能理解母亲的心情。旧时期的人都那样,倾尽全力也要建房子,图的就是安心,争的就是那口气。
母亲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建一所像样的房子,气派、亮眼,就这么简单。
于是在全家的努力下,从无到有两层再到四层,期间的纷纷杂杂不必多讲。从中显而易见的是母亲的灵魂,是家庭的皮囊。
我喜欢恐怖电影,看到这章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想到了那些原本自由自在的灵魂。
却非要为自己寻求一个除了好看之外,一无是处的皮囊把自己禁锢起来,只为了能昂首阔步,随心所欲的融入人群。
那个好看的皮囊,也许,就是他们赋予自己生命的最终意义……
父亲的《残疾》是自身皮囊的损坏,但同样也是家庭灵魂的负担。
父亲的半身偏瘫对整个家来说是不小的负担,但对父亲而言则是尊严的扫地。
于是我看到了家人之间的“默契”。齐心协力的为接受父亲的新皮囊做准备。
尽管大家去努力的讨好父亲,但这对父亲并不怎么管用。
父亲逐渐开始了一种状态,从皮囊受损尊严扫地的愤怒,到逐渐找回皮囊的希望,再到希望破灭时的悲伤。
能看到母亲在汽油站,为维护父亲尊严冲动干的傻事,也能看到父亲在台风天里,和身体做最后的斗争。
但让作者无比愤怒的是父亲的话:“我不在,家还在”。他的话让作者清醒的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灵魂,缺了谁都不在完整。
于是,在《重症房里的圣诞节》
在那个圣诞节的前夕,作者做着对自己生命中意义重大的决定,决定父亲手术与否。
真正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是医生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求生欲望越强,活下来的机会越大”。
于是作者在天台,遇见了一个和他做相同决定的人,但不同的是那个人满足了他父亲的愿望,而作者则故意的气了气父亲。
结果显而易见,作者依然拥有着自己的父亲,而那个人再也没有了。
这或许意味着,不那么圆满的人生,才更有继续下去的希望。
作者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些文章就像是从自己的骨头里抠出来的。
那些因为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拓”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和感受。
当我一口气读到了《我的神明朋友》这个故事,才突然发现作者好像在隐晦的表达着什么。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完全是因为我自己也生活在农村,农村里那种对鬼神之说的敬畏之情。
即使到了已经改革开放了几十年的今天,依旧极度盛行。
很多人家生病了或是对未来之事有所希冀,总会去找一个所谓的神婆来占卜驱邪,祈福增运。
我一度把这归结于为一种信仰,一种来自世代看天吃饭的农民的信仰。
但是看到后面,我才发现我似乎还是肤浅了一点,后来的故事,虽然还是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是我却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另外一层更深的东西
——一种强烈的,超脱肉体的永恒的东西,那是灵魂。
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冲突且摇摆不定。他想守护着一些东西,但是又想摆脱一些东西。
他想将两种思想风暴融合,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找不到途径,或许根本没有途径。
《张美丽》,是一个逐渐成长的灵魂被皮囊限制的故事。
有时候,世俗的偏见就像一座大山,足以压垮一切。
如果不是那厚重的陈规陋习和偏见,那张笼罩在小镇上的皮囊,或许张美丽就不会选择撞墙,选择放飞自己的灵魂,结束在这破旧腐朽中的苦苦挣扎。
“她终究是个小镇姑娘,要不然她不会自杀。”
我逐渐看见了整个小镇的皮囊,那陈旧的皮囊,再容不下一个新鲜的灵魂。
“我突然心头冲上一股怒火,把酒杯狠狠往地上一摔,冲出去,一路狂奔,一路狂跑,直到我再也看不见那个恶心的娱乐城”再也看不见那些丑恶的皮囊。
《阿小与阿小》,一个灵魂放弃旧皮囊却无法穿上新皮囊的故事。一个随时准备迎接城市生活的阿小,放弃了在农村的一切可能。
“他经历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过渡的,无论生活、友谊还是情感”。
“而阿小,他简直活在错位之中:他穿戴着这个世界最发达地区的东西,肉身却不得不安放于落后似乎有几十年之久的乡下。”
尽管阿小做了很多尝试,但在去之后依然被称作乡巴佬,被人们所鄙夷,穿不上新皮囊的他最后只能做了防盗窗的生意。
而另一个阿小可能也并不存在,他只是阿小如果曾经放弃去城市生活的一种可能,只不过他身上再也没有了属于那新皮囊神圣的气息。
《天才文展》,一个没有能力更换皮囊最后受据于现实的故事
在“我”的眼中,文展就是我的榜样。我在和他交涉的日子里,看到了他具有的宏大志向,虽然仅存于纸面,但那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我本以为他会有美好的未来。但最终他失败了。他满怀愤恨的在农村蜷缩,无奈的接受那个他讨厌的地方。
而《厚朴》是一个没有能力更换皮囊,最后撑破皮囊追寻理想的故事。
在文展之前,“我”还能把我的胸怀大志表露出来,但在其失败后,我就再也不敢展现出来了。
但在此时我又看到了另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的理想,也不只在书面,他真的做出来了。于是我满怀期待的看着,但这次的我什么都没做。
果不其然的,他也失败了。这次的代价却是死亡。
他的灵魂不甘于这幅皮囊,于是在他耳边轻声念唱。“我觉得我生病了,脑子里一直有种声音,咣当咣当的,好像有什么在里面到处撞击”这是他最后对我的言语。
灵魂撑破了这陈旧的皮囊,也带走了厚朴。
在此期间我遇到了一个叫做静宜的女人。
我知道选择了她意味着什么,但那时厚朴还没输,所以我也想赌一把。
于是在那个风和日丽的天空下,多了两个孤独的灵魂。
青春时的我们,可以如此肆意的挥霍,可是这样的放肆是有期限的,最终还是得在现实的漩涡中去摸爬滚打。
厚朴最终的自杀给了我们警示,再宏大的梦想都源于卑微的执着。
在现实面前,永远不去低头,最终当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住膨胀的大脑,除了瓦解只有毁灭。
抵抗传统、追求进步、以死明志的张美丽;高傲、孤僻、迷茫的阿小;自卑、清高、极具天赋的文展;叛逆、狂热的厚朴……
那些“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他们只是想引进一些新东西,借此守护住自己想守护的东西,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失败了。
这些人看似每一个人都是在努力冲击旧制度,追寻自己不凡的理想生活,但是结局却是十分悲惨,因为冲击旧的圈子不是他们的理想,也不是他们的目的。
文中的主人公无疑是最为悲惨的,他曾经也对自己想走的路憧憬过、渴望过,却一次次的目睹身边的人尝试后的失败落魄,他也知道这条路是绝路了。
书中作者自己的经历,何尝不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一个从小努力读书,从农村考上大学,毕业后来到灯红酒绿的大城市,过上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实则漂泊无依的生活;
一个和童年玩伴、人生挚友初心犹在,但渐行渐远的人;
一个上有父母,不得不面对父母渐老的人;
一个逐渐不再把理想和信念挂在嘴边,而是狠狠地过生活的人。
《阿小与阿小》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小时候香港阿小有的,镇上阿小没有;长大之后香港阿小没有的,镇上阿小有。
“香港梦”是俩个阿小小时候共同的梦想,香港阿小在实质上触碰到了它,而镇上阿小在形式上触摸了它,但最终的结局都是香港梦的破灭。
镇上阿小羡慕香港阿小的“香港风”,香港阿小羡慕黑狗达的“家风”。
俩个阿小的友谊只是镇上阿小的“一厢情愿”,而镇上的生活无法满足香港阿小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舔狗式”和“讨好型”的交友理念,无法得到对方真正的尊重和信任的,更是将自己的情感轻贱了许多。
正如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里所说的那样: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人的天性就乐于比较,特别乐于与周围的人比较,有了比较,才会生出幸福或是痛苦。
"乞丐从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但他会嫉妒比他收入高的乞丐。"
我们容易羡慕别人,我们也容易被欲望所裹挟,我们习惯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发射偏见,也不由自主地变得势力。
经过摔打过后,我们才发现自己一直追求的不过是虚妄而已。保持内心的从容和淡定,才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人生之须臾,大多数人渺小如历史中的一粒尘埃,皮囊消失时轻于鸿毛,短暂被最重要的人怀念着,然后随着记忆慢慢消失,真正死掉。
作者把手术刀挥向自己,回忆了自己的至亲和挚友,这些人大部分已经逝去,如果没有这部书,他们曾经生命鲜活的瞬间又有几人能知晓。
有的作家写宏观,记大事,挥笔天下;有的作家写微观,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很多文字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共鸣,甚至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这也许就是作者口中写作的意义和文字的力量。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从一则则故事中,我们能够映射出自己“皮囊”的样子,这也许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缘由。
通过《皮囊》,清醒的认识自己,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才明白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最怕失去的是什么。
才明白自己再怎么与众不同也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抗命与认命,是贯穿于《皮囊》全部文字的主旋律。
附着在主旋律表面所有的飞扬跋扈、意气风发或谨言慎行、返朴归真,都取决于生命自觉或不自觉的吸取生活分配那部分养料的价值。
不过,我相信,当雨季来临,荒芜的土地又会迎来一派葱茏。
“别让这肉体在折腾他的灵魂”,我觉得阿太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