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新人集中营产品经理成长史001

思考:合格的产品人需具备的6大要素

2015-10-01  本文已影响651人  Nigel_Zhang
行文架构

算起来在百度实习也有一段时间了,非常感谢两位mentor对我的指导和给予我较大的工作权限,让我较快的融入团队担起项目,也让我对PM的工作有了技能上和思想上的一些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想与各位看官分享一下我对一个产品人的修养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合格的产品人需具备的6大要素分别是洞察力、同理心、思辨能力、归纳演绎、不卑不亢、激情。行文为个人总结,有偏颇之处望各位看官不吝指点,分享,进步。

一、洞察力

所谓的洞察力一般来说就是产品sense,即你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否抓住蝴蝶效应的细枝末节找到根源等(我hold不住全面透彻地分析“洞察力”,但是我认为这个方向是对的,所以我努力在某个分支上进行分享,进而逐步完善自己对此的理解)。

首先对产品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如若一个PM不能做到对产品如一叶知秋般敏感,想必以后的产品路也会走得十分平庸吧。洞察力其实是一种很难量化的能力,而且这种感觉还时强时弱(我就有可能在脑袋放空的时候眼前像放烟花一样各种idea细节炸来炸去,而在冥思苦想专心写文档时却捶胸顿足)。我不敢说自己对各种产品的认知信手拈来讲得头头是道,因为我目前确实不是这个状态。但我知晓努力的方向,便是刻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带着目标去做事直至成为一种习惯。

比如上述所说的我在不同状态下的洞察力强度不同,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普通情况下洞察力的体现(你一定有那种突然为了生活中某个细节思考发散了很久而又不了了之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是你洞察力爆发的时候)。但既然要成为合格的PM,就需要通过刻意的练习,让自己的洞察强度增大。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就需要多思考作为一个普通的用户,有没有需求没得到满足?在体验某个APP的时候想一想某个细节为什么这么设计(真正优秀的交互设计便是让用户感觉不到设计的存在,所以加大异于常人的洞察强度往往能观察到十分优秀的细节设计)?例子太多,要做的也太多,不胜枚举,愿和诸位看官共勉一起进步。

此外我并不认为洞察力在PM身上就仅局限在产品sense,它还包括为人处世的洞察力。

因为PM有相当多的时间要和不同职能的同事沟通,沟通本质上是持续性地对自己收集到的对方的信息进行加工内化并作出适当的反馈的过程,所以洞察力在收集信息方面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今天RD哥哥情绪有点低沉呀,是不是先聊会工作之外的事、说个段子活跃一下气氛之类的?又如要跨部门和主管沟通的时候,由于对方是前辈且并不熟悉,能否在初次交流的时候迅速的收集信息判断对方工作的方式和喜好等,进而确定在接下来的推进工作中如何配合工作并提高效率等。

总而言之,PM无论是在观察产品观察生活,还是为人处世,都需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去获取足够多足够正确的信息,来保证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有理有据。

二、同理心

同理心的衡量情商的五大标准之一(分别是同理心、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认知、情绪控制、自我激励)。对于PM来说,其就需要既能将自己代入到产品的用户中,以用户的角度使用产品、评价产品,又要能和同事们换位思考,体会当下同事的诉求,如何解决其诉求并能高效传递信息和推进项目。

对于同理心我并不打算多讲,因为对于大部分人特别是想成为PM的人,都知道同理心的重要性,而对此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把这些核心要点当成ABC一般直接背下,到真正需要用的时候确还是老样子。所以此段点出“同理心”这个点,更多的作用是在提醒大家和我,同理心很重要,怎么做?请用心去体会,你懂得。

三、思辨

自己也看过不少平台上的文章,关于“PM的职责”、“新人做产品必看”之类的文章司空见惯。当初的自己对这些文章求知若渴,现在有了一些亲身经历后,倒也变得挑剔起来了。也不是说各位前辈分享的文章不好,反而是太好了,太精髓了。高度抽象的理论会一定程度上抛开一些事实细节,而在人的记忆机制内缺乏事实细节做为线索是很难把理论贯彻到生活中的(比如有人会说做PM要关注产品的细节,将其做到极致,对于自己的需求不能轻易妥协。这些话本身是对的,但是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的断章取义,忽略了前提。什么样的才算是要坚持的细节?每一个项目资源有限,在Deadline之前这些细节能否暂时搁置?自己的需求被他人否定是不是要反思需求的正确性而非一股脑坚持?)。这样“大而全的理论套不进小而明确的场景”的情况数不胜数。

所以我现在的看法是,适当减少获取“既成的理论”,多看书多动手,建立自己的产品思维体系。

一方面是对PM自身的要求。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人云亦云。高度抽象的理论虽好,但是看多了反而会迷失自我(毕竟每位大大的理论也不尽相同)。最好的过程就是先向大大们学习,建立理论基础(成为一名新手PM),然后奋不顾身的去投入实践,撞了南墙之后便会有自己的体悟,进而在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成为一名独特的PM),在自己的理论基础上再去吸收外界知识,辩证地取其精华,完善自己的体系(持续地成为一名优秀的PM)。

另一方面是对一个爱思辨之人的要求。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思维体系(也就是自己的三观),如果把人看成一个黑盒子,不同人对同一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后的输出则不尽相同。而在这种思维体系下,人们大多会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输出是正确的,别人的输出是错误的,我要用我的思维理论说服你(这便是当初打辩论的时候的想法,然而后来才知道所谓的辩论输赢,并不是说服成功,只是有一方妥协了)。然而物质是唯一的,但认知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才造就了信息不对称,影响了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决策。所以当我意识到这点后我会时不时去质疑自己的思维体系,是否有漏洞偏见,想不通的点就再看看书再回忆以前做的事,逐步去完善自己的体系。但是最最重要的,你得有自己的思维体系是吧?这也就是建立自己的产品思维体系的重要性所在了。

以上的思考并不只针对做PM,无论从事何职我都会注意对自己思维体系的反思,只不过在PM上这一点需要做得更到位罢了。

四、归纳演绎

很明显这篇文章就是我归纳自己的所做所感之后演绎出的成果。归纳演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我也仅从自己的感受和对PM的认知角度去和大家分享。

归纳和演绎是我在当初辩论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理念。对于辩论,你需要为自己的辩题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需要和队友做头脑风暴,最终你会获得繁多的信息,你乍一想自己好像啥都懂了,分分钟能上场舌战群儒,然而你睡一觉起来就“一觉回到解放前”了。PM也是一样,借由互联网的平台获取信息的途径多而杂,每天接收的信息若不加以归纳总结,其实到头来啥都不懂(我的深刻体会便是,每天都会看8~10篇推送的文章,也是分分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但是久而久之我才发现我知道获取了这些信息,并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就算靠着记忆力强记下来,那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现在我自己的做法便是合理利用笔记本功能,将每天获取的信息进行初加工(即保证每篇文章我都是完整看完了,评估是否有再看的价值之后再选择性收藏),然后进行精加工(利用大片的空闲时间如晚上或周末,将收藏的文章再仔细看一遍,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某些文章并没有你当初想的那么有质量,或者摘取部分知识点后便可将该文章删除,现在存留在你的笔记本中的都是经过仔细筛选觉得十分有用的知识点了,有时间我再讲讲我的具体操作方法)。经过对信息的认为加工并归纳后,信息就会转换成对你有用的知识点,就好似一个漏斗,100单位的信息进来,最后只剩10单位的信息,然而其价值远比前者高。

然而只有归纳没有演绎,就是满腹经纶却哀怨报国无门。演绎本质上是巩固归纳的最好方法,演绎迫使你将归纳的知识再一次加工,并应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即完成“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过程。说说演绎带来的好处吧,首先是你的理论真的能指导实践了,这种喜悦感和成就感会鼓励你更好地去归纳知识,同时也因实践中与预期的偏差引起对原先知识体系的思考(比如说小白A君看了10篇文章都说PM要想推动项目就必须低三下四去跪舔各个同事,所以他归纳的知识里面就有了这点认知,然后在某次实践中跪舔郁郁不得志,脾气一上来就和RD撕了起来,之后大家冷静下来后彼此坦诚自己的难处,反而更好地推进了项目。从此A君知道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后发现“跪舔”这个认知是不全面的,我需要再多学多看)

五、不卑不亢

首先,我从来就不认为PM需要以低三下四的姿态去和别人沟通,PM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逻辑体系撑起自己的硬气,错了就勇于承担责任。

“产品狗”这种自嘲的方式本身没什么,但是现在有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其他人对PM的印象就或多或少停留在“无实权、爱瞎指挥、没什么用”上,虽说大多同事们不会直言“你提的需求没有意义,你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你就是混日子的,别和我瞎哔哔”,但是三人成虎,在大环境下大家都会对PM这个岗位产生误解。诚然,空穴来风,是由于PM门槛低,专业技能不容易量化,大家趋之若鹜,也就难免让PM的氛围乌烟瘴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PM就真的一无是处,想想看一个团队里PM可能真的没做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但如果没有了PM呢?可能团队什么都做不成。

所以我不卑,我知道PM的核心价值在哪,我知道PM对团队的重要性,在逻辑体系支撑下的任何决策,我都有底气去平和的推动下去。我也不亢,我喜欢被称为产品负责人胜过产品经理,“经理”一词赋予了PM太多了虚无光环和额外压力,我不会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去对别人颐指气使,PM不是CPU而更像HUB。

再回来说说实际的沟通状态吧,因为自己是新人身份,去带项目时接触的都是经验丰富的前辈们,鉴于我的知识储备不足和缺乏项目实践经验,我的每一步决策和他人的沟通都是如履薄冰的。我会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尽可能高效的传递我这边的需求,同时对每一个质疑都提出自己当初的想法缘由,真理越辩越明嘛。这个过程中注意的就是虚心求教并不代表全盘接收,不符合需求的质疑就要和气的提出来(这里强调了对质疑的思辨),绝对不跪舔也不意气用事。虽然每次的结果并不一定其乐融融,但我宁愿要真诚的辩驳也不要虚假的平和。

六、激情

总的来说PM这条路并不容易,对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思维转变的灵敏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收集信息方面,洞察力和同理心会让我们更高效更有技巧地去全面获取信息,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为人处世。在处理信息方面,思辨让我们很好的筛选有用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输出信息方面,演绎之前的归纳让自己的输出有理有据,同时以不卑不亢的姿态让自己的演绎输出能有效推进,这便是我目前认为的,作为一个PM需要努力达到的要素。

最后,抛开这些产品的“道”,回归自己选择的本质,做PM,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激情。我听过见过太多的人为现实所屈服,然后告诉后来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你很难将兴趣和职业合在一起。也许是我“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满怀对作为一名产品人的热忱,我还年轻,我还能热泪盈眶,我坚信产品人是我毕生的选择,就算以后不在互联网行业,产品人的思维仍能渗透在各行各业。Doing what you love,so that you can love what you’re doing.

最后两句彩蛋:

“越努力,越幸运。”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误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