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分

2019-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贾珺然

一德老師每周來給我們講國學,從說《金剛經》開始。

上次課後布置了一個作業,讓我們比較一下其他人說的內容,看有什麽不同。我選了南懷瑾的版本。各中差异不贅述。

晚上聊天,老師說:“漢傳佛教歷史上三件大事,第一件,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經。公元401年,後秦姚興鳩摩羅什至長安。大乘經典之弘揚,多出其手。自此以往,佛學在中國,乃始成爲上下信奉的一個大宗教。第二件,禪宗出現了。使得佛教中國化。第三件,南京金陵刻經處刊印鳩摩羅什版的金剛經,使得之前只在廟裏的佛經,得以在社會流通。如同馬丁路德。也可以說是兩件大事,第二件禪宗的去除。

而多少年後,我們今日的說金剛經也許是第三件大事,終于有一天可以說明白金剛經了。”

而我想改一個字,終于有人可以說“對”金剛經了。

天分

在一德老師幾十年做學問所投入精力研究的領域,他是自傲的。幾天前我們也在皇甫老師身上看到這一點。這種自傲是褒義。是無須別人肯定,無須跟人比較,自己對自己所研究內容的篤定與自信。這背後是兩個人幾十年究學之功夫與心力。當然,其實他們都是極其低調和通達的人。說到通達,他們都因一門深入幷有所成,而旁通其他萬事萬物之道理而達到的這份通達。

因爲在隨兩位老師學習,我便深感“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東西,甚至可以說是首要的東西,就是“悟性”,也可以說是天分。說真的,做任何一門,沒有這個悟性和天分,是成不了的。當然這個成不了,是我們放在歷史與未來更長的軸綫上去看待的,更高要求的成。

天分,說真的,越來越是不得不承認的事情。蘇東坡曾說:“書到今生讀已遲”,天分從何而來,恐怕真不只是一世的憑空。也就多少有些明白,爲什麽有的老師的衣鉢難找到人得以傳承。哪裏是心甘情願,加倍努力就可以接的過來的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