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印象笔记 Evernote

一书一约 |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2016-10-13  本文已影响300人  北小野

这篇文章为读书笔记,书名是《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李参著。一本怎么围绕个人需求和自我管理来使用印象笔记的一本书。

如同禅,是一种有序的思维一样,充斥压力的我们向往着一种有序的世界,专注当下的同时,不断的修炼着。

书中的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六个模块:思维有序、信息有序、知识有序、任务有序、人生有序以及个人信息库

Chapter 1: 思维有序


擅长思考和创造的大脑,并不擅长记忆。同时大脑还面临着三种考验。
其一是杂事,一切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包括你想做的事情(目标和梦想),和你需要做的事情(因角色而出来的职责);
其二是各种灵感和想法,多是零碎而即时出现的;
其三是海量信息中需要快速定位到有用的信息。

因此,为了解决这三种考验,就需要建立第二个大脑-收集箱
在众多笔记类软件中,最擅长的便是印象笔记。

建立思维有序,需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1)建立一个收集箱,将头脑中的事情赶出大脑.收集工具可以由很多种,便利贴和便签都算是其中一种,只是你需要将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
2)被动的收集,记录零散各地的记忆碎片,这是一个将大脑记忆碎片视觉化的过程,将他们从大脑中赶出来,变成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时,思路变的清晰起来。为了后期加工,可使用类似便签这种的“卡片”,以方便后期组织与加工。
3)主动回忆,记录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需要主动去想,主动去清空大脑,什么都不用考虑,先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就好。这是对大脑记忆的一种掌控和一种梳理。

1.1 第一个用途:捕捉大脑中的各类灵感。


零散的念头,彼此之间存在联系,使用随身的便签本、或者电脑上的磁贴,将其记录捕捉下来,让灵感碎片通过一张张卡片(便利贴)视觉化呈现出来。

之后便可以找一个书写板夹或一张大白纸将这些便利贴重组,按照自己的逻辑,找出他们彼此的联系,借由这种方法,安成思维的整理,让碎片化的念头变的有序。

上述组织好的资料,若想永久保存,则需要使用印象笔记。可以考虑将组织好的便利贴进行拍照保存。还可以将这些组织好的思路绘制成思维导图,另外也可以新建一条印象笔记,用文字形式,将上述整理思路记录下来,同时囊括思维导图和便利贴图像,就可以作为完整的记录。

1.2 第二个用途:建立未完成事情的清单。


未完成事情清单,指那些还仅仅是想法,还没机会变成现实的想法,只是偶尔出现在脑海里,需要把它从大脑里搬出来。

包括着那些“想要做的事情”“需要做的事情”的收集,这个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你可以用便利贴,一张一张的写下来。也可以在印象笔记中记录下来。

当前任务最大特点是很容易吸引你的注意力,很容易抓住,不管实现与否,首要的事情是记录下来。未完成的事情大多来自每个人的角色,可根据每一个角色(包括社会角色、工作角色、社群角色、家庭成员、自我角色)来列举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些以个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关注点,那些让生活可以更平衡的关注点(比如个人健康、自我发展、财富管理、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也需要记录下来。因此在梳理过程中需要通过系统梳理自己的责任范围和关注点,来辅助站在未来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未完成的事情。

1.3 第三个用途:主动探索式的创作思维。


主动探索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自我探索,一种偏向自我内省的方式;其二是群体学习,一种可以激发的群体智慧。

自我探索是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来找到工作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冷静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一个主动清空大脑的过程。

比如作者会有一个“周一清晨的幸福早课”,一个忘我的,不被打扰的时间段,用来专注思考和自我探索,也可以用来安排一周的工作安排。也可以做一个晨型人,记晨间笔记,进行向内探索的晨间思考。在这些时间段中,那些好的创造性的想法便会浮现出来,这个是要做的就是使用印象笔记将他们记录下来。

在我们周围,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宝藏,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会启发思考。可以利用群体学习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比如作者创办的“三人行个人成长沙龙”,定位让更多关注个人成长的朋友,找到一个平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这些群体学习中,因为每个人观点的贡献,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交流,会激发出好的灵感。

Chapter2: 信息有序


面对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我们需要借助高效的工具应对,采用一种新的处理问题方式,才能找到信息中的规律,让他们变得有序。

一般信息有序有三个维度。其一是指明确信息类型;其二是明确信息存储地点;其三是透过信息知道下一步行动。

2.1 信息的类型


2.2 信息的来源


2.3 信息的有序


上述各种类型的信息,以各种形式,零散的分布在各种信息设备中,我们需要将他们整合起来,而不是被这些信息所扰乱,疲于应付。

印象笔记因各个终端数据可以保持同步,在方便随时访问的同时,又可以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帮助我们在建立信息秩序的同时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Chapter 3: 知识有序


你阅读过多少信息不重要,你输出了多少自己的观点才重要,这便是所谓的知识独特性,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要学会区分信息的真假;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判别事情的真伪;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向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知识体系相当于骨架,有了架构,一切新知识就可以各得其所。

知识体系,可以用过自我学习来构建,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包括阅读、聆听、实践等,其中阅读就可以包括深度阅读(主题阅读)和浅阅读等。

知识体系还与个人目标以及关注点有关,你的目标决定了你的关注点,根据关注点你会有取舍。可根据相应目标和关注点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搭建知识架构。

3.1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存放什么内容,与个人兴趣、爱好和个人目标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我们需要关注的层面。

3.2 根据关注点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文案天后李欣频,会准备几个大盒子,平时随手携带记事本,无论读书、看电影还是欣赏艺术表演,只要脑子里有相应想法,就会随时记录起来,等回到家的时候,她会把记下来的纸放在相应的盒子里,这样大脑里的各种想法就从脑袋转移到了盒子中。当盒子满的时候,便是整理书籍的时候。

这便是用了自己独到的管理信息方法来高效完成写作,使用印象笔记,即可实现这样的知识管理。

3.3 聚焦关注点有目的收集信息


借由自我教育的不同方式(知乎、在线课程、论坛、维基百科、博客、公众号、书籍等)获取各种信息,并有效存储进知识体系中。

一旦建立有序流程,再碎片的知识都可以诶梳理成系统。若是想深入了解一个领域,就可以找到这个领域比较权威、有体会又善于分享的人学习。

收集这些来自多方面的零散信息,进入到印象笔记后,还需要我们好好的整合,找到其中的逻辑与精华,并深入了解信息,这样我们对信息了解的越全面,对某个领域知识的理解就会越深刻。

3.4 养成信息存储与加工的习惯


有价值的信息散落各处、对信息的搜索与共享有了更高要求、信息有效存储有利于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是信息获取、存储、加工中的特征。

信息存储不仅仅是保存信息那么简单,他应该是一个吸收各类知识的核心,不断向各各领取伸出触角,将对学习、工作、成长有用的信息保存下来。

信息在我们收集、加工和组织的过程中,从凌乱变味整齐,信息不在时只具备存储意义,还可以在未来派上用场,我们只需要做的就是,养成收集、加工组织信息的好习惯,让信真正变成知识,为我所用。

可以通过关键词对印象笔记以及笔记内容进行搜索,但是作为完整的知识管理工具,仅仅有搜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文件进行三个维度的加工:命名、分类和标签。

Chapter 4: 任务有序


任务一般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般是你认定要做的事情,是有计划要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在一起就组成了“任务清单”,计划任务清单,就是计划任务完成的时间。比如年度任务清单和月度任务清单。

另外,有一类事情虽然由多个步骤构成,但在时间上没有明确规划,一般被称之为“将来/也许”清单,这里的事情,一旦有了明确计划,就可以转换为任务。

任务由行动组成,一个任务被执行的关键,是找到他的下一步行动,多个行动组成了这个任务的“行动”清单。明确任务的第一步行动,就找到了突破口;接下来便可为任务建立可执行的行动清单,一个可执行的行动应包含动词、场景、人物几个要素。另外,完成一件任务,还需要关注与任务有关的关键信息和资料相关。

任务管理需要关注三个核心层面:工作流、经验库与知识体系。在工作流要区分对待正在进行的任务,将任务拆解为行动,并将相关资料储存在指定地点。简单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有规律地做。

当一个任务结束后,需要将任务相关的行动和资料从工作区移到资料库,作为下一次行动的参考依据。

针对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为他们建立当前工作区十分重要。可以使用风琴夹和单页文件套管理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电子资料可以在印象笔记种建立一个“当前工作任务”笔记本组来进行存储,邮箱收件箱中同样可以有一个“当前任务”文件夹。

4.1 专注当下任务流


4.2 建立个人经验库


Chapter 5: 人生有序


记录有助于提高意志力。持续做一件,意志力被消耗,但也可以被培养。当意志力提高后,则有助于哦我们完成更复杂更困难的事情。记录下来的内容会帮助你明确下一步行动,适当的提哦啊正,就会让目标更清晰。另外记录会帮助不断的累积经验。

记录包括以下几个层面:晨间日记(以天为单位的记录)、时间日志(以小时为单位的记录)、每周回顾(以周为单位,设定检查点)。

5.1 晨间日记


借助曼陀罗思考法,九宫格笔记的方式,记录晨间笔记。这样的九宫格,在一天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记录的内容如下:

利用印象笔记来记录图文并茂的印象笔记。多终端、云同步;图文并茂、格式丰富;可用搜索与标签等等,可以让每一篇日记都成为信息库和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并且可以定制自己的印象笔记模版(适用桌面版和移动版本),比如增加周回顾、年度目标查看、每月建立一个记录模版。

建立“当前晨间日记”“存档晨间日记”来进行保存,适用命名+标签来管理笔记。

5.2 时间日志


记录时间日让我们将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统一起来,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时间消耗在哪里,投入在哪里,被那些人占用,被那些项目占用,让时间不再是看不见、摸不到。利用这些消耗信息,可以用来指导下一步行动。

将时间用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如给自己想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尝试开始写作以成为一本书的作者,额外记录你的每一步投入。

记录时间日志应区分两类事件和两类工作。时间分为被他人占用的时间,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被第一类事件大量占用的便是“大忙人”,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而若自由时间很多,但有很多工作,则要小心拖延症。

从事的工作大致分为事务性工作创造性工作。前者对脑力要求比较少,工作流程相对简单。但后者则是对脑力要求比较多,需要相对完整时间内全神贯注的完成。

充分利用可支配时间的几个关键点:做好计划在有效时间内保持专注时刻更新进度

5.3 周回顾


回顾是将目标计划执行到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每个人搭建起来的个人管理系统,都希望他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转。做好每周回顾,就等于为你计划的落实增添了一个双保险

选在每周开始或者结束的时间进行周回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对过去的一周做总结,同时在目标达成上如果有偏差,也可以及时修正,迅速调整计划。

为什么要进行周回顾。

周回顾都做些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