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序
最近几个月听罗大伦在喜马拉雅上讲的《每天聊点<道德经>》,觉得不错,蠢蠢欲动想要把重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结果发现这真的是件很耗时的事情,搞了3-4个小时,才把《序》整理出来,不过人家罗博士讲了一年多才把《道德经》讲完,我也不着急,能在这2019年把他讲的精髓参透、整明白发出来,我就知足了!
哈哈,完蛋,我又给自己挖了个坑!
1、《道德经》的来源;
《道德经》讲的是领导者法则。
上古时代国家领导者治理国家总结出的领导者法则,要流传给后面的领导者,所以就刻在太庙里的金人背后,叫“金人铭”。目前我们能看到一部分“金人铭”,与《道德经》如出一辙。
所以可以判断,《道德经》是作为“国家图书馆管理者”的老子,看到当时领导者混乱,所以将“金人铭”整理出来,供国家当时和后世领导者学习用的(里面的很多话都是对国君说的),他并不是完全的写作者,而是编纂者。
如果您从《道德经》这里面看出什么修炼、运气、悟道的,那是您的理解和领悟,但不能说《道德经》就是给大家讲修炼用的,因为《道德经》讲的是“领导者法则”,咱不能太神化老子。
儒家五经中的《尚书》,就是上古时代国家君主治理国家的言论集,与《道德经》相似,形式可能不同,但是内容差不多。
2、“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了两个“道”,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圣人之道”。
天之道:人世间之上有个力量,我们看不到,但是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这个力量先于我们世界存在,按这个力量的意志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子勉强称之为“道”。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很多人会感觉到一股力量,甚至所有的神话、宗教故事,都有可能是运用这个力量衍生的。
圣人之道:有“道”的国家领导者叫“圣人”,“圣人之道”就是指领导者法则。
《道德经》中的“圣人之道”就是“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欲望,为你管理的老百姓做事谋福利。
比如稻盛和夫,他一直都是放下自己的名利,为自己公司的员工物质、精神幸福而努力。
(如果顺应这“道”,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愿意成就您,您的事业就会越做越大。)
二者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是通过了解、揣摩“天之道”去制定“圣人之道”。
“天之道”很模糊,但“圣人之道”可以很清晰。因为你可以看到人世间是怎么运行的,慢慢琢磨就清楚了,甚至我们也可以自己去实验。
通过揣摩“天之道”,明白“道”这个巨大的力量,支配了我们人世间运行,让万物繁茂生长,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道”,它隐身于背后。
将这种“为大家成就、为万物做事,却把自己位置放低、不捞取”的品性放到人的管理中,就是“圣人之道”。
(老子还曾经拿水来比喻过这种品性:水滋养万物众生,人不愿往低处走,但是水却愿意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
当然,“圣人之道”虽说是讲给领导者、管理者的,但其实对任何人都适用,因为“天之道”是无处不在的,在哪里都是适用,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个来做的话,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3、《道德经》中“道”的三个内涵;
1、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生灭变化永无停息,我们只是这个变化的一个微小片段;
所以别执着于任何事,不要试图想“永远”,我们大部分的痛苦都是来源于此,因为这世界根本没有“永远”。
要学会放下,顺应自然之道,你的人生会从容很多。
2、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心里或者行为发出的信息,会影响这个世界的进程,因为是整体,所以这个世界又会回馈给你,且有可能倍数更多,谁都逃不掉;
举例:一个圆桌10个人,我想要让左边的人冲我微笑,又不想直接跟他有交集,我要怎么做?我可以对右边的人微笑。
结果:我右边的人心情好了,又跟他右边的人微笑,然后依次传递下去,最终到我左边的人也对我微笑了。
启发:您发了一个善念,传来传去就回馈给您了;而且关键是您发出了1份微笑,就收获1份微笑么?不是的,一桌人都是相互有交集的,所以最终您收获了9份微笑。
3、无我利他;
“无我”并不是没有我了,而是放下自己的欲念、名利之心;“利他”是指尽量利益众生,为别人做好事。
作为领导者,要管理好自己的员工,进而利众生。
且这一切是要“不计回报”地发出善的信息(因为一计回报您就纠结了),这是个很高的境界,很难做到,但做得越靠近,也就能离道越来越近。
举例,稻盛和夫经济危机时,订单减少90%,都没有辞退一个员工,他一直为了员工的精神物质幸福而努力。
亲,可以点个小赞再走~
以上正文均来源罗博士讲的《道德经》,如果我总结的文字有差异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那的确是果然童鞋目前的理解有限,还望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