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历史淹没多少耿直之辈——想不到苏辙竟然是这样的人
2024-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年再读诗
作为兄弟,世人多知苏轼,未必了解苏辙。
抖音上曾有播主说苏辙一直在挽救苏轼的路上,苏轼负责出言犯错,苏辙负责捞人(把苏轼从不利的境地中救出来)。其实这是夸张了的说法,不尽属实。
苏辙同样是硬骨头,性子耿直的很,岂能得朝廷重用?岂能在朝堂站稳脚跟?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苏辙两兄弟都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为三等(一等、二等虚设,其实三等就是最高等),担任了大理评事、凤翔签判。苏辙却因为在《御试制科策》中,玩了一把大的,直接将仁宗皇帝抨击的体无完肤。
司马光认为苏辙是指正朝廷得失,无所顾虑,在(御试)四人之中最为讲出问题的耿直者,主张列入第三等(和其兄苏轼一样)。但胡宿、王安石等人认为苏辙攻击人主、袒护宰相,持反对意见。最终双方妥协列苏辙为第四等。
苏辙对朝廷不能容人、容直言深感失望,于是诏书下来后找理由推辞了,没去赴任。
苏轼问询后,对苏辙不赴任的行为写诗三首。苏辙同样写诗作了回应: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其二)
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懒学谀张缓两腮。
知有四翁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
诗中意思是说,我曾空担了商州、渑池官员的名号,没去赴任,地方官员、民众都诧异我为什么不来。
我自己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妄言”必然招致被朝廷抛弃,何况我本来也不是什么大才。
我讨厌李商隐落魄时的卑躬屈膝模样,也不会学习张说由耿直变阿谀的行为。
何况上周本就是商山四皓的隐居地,哪里还会缺少人才呢(我不去赴任是不打紧的)?
感受这文字间的硬气,就知道苏辙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这样一个直人,又怎么可能在朝廷中风生水起呢?
在苏轼的光芒下,我们容易忽视了苏辙。唯有读着他自己的“心声”,我们才知苏辙同样是一个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