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杂谭人文社科认真写文,独到写文

歌手都流浪在街头

2018-06-06  本文已影响145人  Andylee

对于帝国主义,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是垂死的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最后形成。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这样的描述,合理吗?

我无意探究这样的解释的正确性,但至少我认为上述针对“帝国主义”的描述过于单薄了,而且牵强。

在斯科特·安德森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就描述了庞大的帝国主义所显示的力量。虽然斯科特·安德森更加注重的是帝国这个概念,以及帝国在历史进程中累累愚行。但是我们都不能否认,那正是当时的那个世界最恰当的描述。

在斯科特·安德森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本书中抛开劳伦斯这个主角不谈,如果我们注意到劳伦斯所身处的大背景,可能会更为“帝国的愚行”深深叹息一声。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来自历史的承接。即便我们发现当下的某些结果来源自历史深处的愚蠢时,都已经无法将这个愚蠢扳倒重来一遍。且只能尽可能以现有的智慧去修补那个至极的愚行。

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出现过许多协议及约定,例如作者毫不留情批驳的《塞克斯-皮科协议》。这些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描述的协议,时不时就会在历史的决定性瞬间出现,从而将我们误以为的历史方向引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理。

有关协议,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协议,在中国历史中可能描述最多的就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等诸如此类的条约。而这些条约无一例外的会被缀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样的结论。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讲,除了历史学家之外,似乎少有人认真研读一下这些条约中内文。即便我们知道对于任何协议来讲,断章取义是最不可取的方式。

这也让我想起在世界体系中最为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这是一份1648年签署的条约。而这份条约也被称之为具备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条约。在这份条约之后的世界,用专业的历史名词称之为威斯特伐利亚世界体系。正是这样一份条约约束,欧洲的国家争端可以通过国际会议解决。这一点在《极简欧洲史》中也有阐述。不过对于中文读者而言,有关针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解读比较好的读本在《从华夏到中国》中可以读到一部分。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重新调整的阶段。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种描述中,我们得到的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场胶着无法进退的战争。蜿蜒绵长的战线,交错纵横的战壕,巨响连天的炮击,还有最为著名的一样东西:铁丝网。

在斯科特·安德森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如此胶着状态有着非常好的解释。当各大帝国主义实力相当,武器相当时,大家突然发现谁也无法彻底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在各自参战国家的面前,不再是处于中世纪或是原始状态的民族和土著了,也不再是用枪弹对阵刀枪长矛了。而真正是以火炮对火炮,步枪对步枪,铁丝网对铁丝网了。在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方都无法赢,也同样不敢输。不过就我在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中,我印象最深的武器却是大炮和铁丝网。现代工业制造的一个小物件确是战争中困扰交战双方最大的麻烦。即便是帝国主义,在铁丝网面前也无法一步越过。而每前进一寸,则意味着巨大的伤亡。

在斯科特·安德森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讲述的那些人的命运,就好象是这个世界为最后的贵族演唱的挽歌一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整个欧洲的贵族阶层彻底的支离破碎了。在漫长的第一次世界战争中,贵族和贵族的继承人们在战场上已经基本上消耗殆尽了。所以我们可以在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中《巨人的陨落》结尾处体会到这一种微妙的替换,没落的贵族男子沿着扶梯缓缓步下,而来自城镇的女性议员则斗志昂扬的攀缘而上。他们相遇的地点正是议会。而劳伦斯之所以能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许多的内心归根结底地在于贵族的荣誉感和坚守信诺。

尤其是劳伦斯在攻下亚珂巴之后,无论是从《智慧七柱》还是从《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显示出来的情绪,那时的劳伦斯多少有点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珂德。劳伦斯对于这一点心知肚明,而他更为知道的是,哪怕是劳而无功,有些事也是一定要做的。这也难怪斯科特·安德森将劳伦斯放弃英王授勋这一事件作为整部著述的开始部分。这其实是作者提前设定的一个基调。在旁人眼中,劳伦斯已经获得了无人可企及的功绩,但是劳伦斯内心中对这功绩相当的鄙夷----因为这功绩只是一个半成品。

也就从劳伦斯开始,近代中东世界格局基本形成了。劳伦斯在这个格局到底占据了多大的分量,我们谁也无法准确的评价。但至少我们直达这个格局有一部分是由劳伦斯开启的。

在《智慧七柱》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智慧、狡猾、坚韧、孤独的劳伦斯,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就没有这么好的表现了。《智慧七柱》更接近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阿拉伯的劳伦斯》则是演员众多的宏大叙事了。只不过这两部剧都需要等待劳伦斯出现了之后,才会有更为精彩的表演。

我不会遮盖我对劳伦斯的喜爱。这种喜爱在《智慧七柱》中就已经先入为主了。在与沙漠整日为伴的日子里,最能懂劳伦斯的就只有漫漫黄沙了。沙土不言语,却记取了劳伦斯所有的故事。在《智慧七柱》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中也同样体现了劳伦斯不同的离场情状。

在《智慧七柱》中劳伦斯对于疲惫已经忍受到极限了,对于沙漠他也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他带着一丝遗憾和放假般的喜悦离开了沙漠。而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劳伦斯是带着懊恼、无奈和疲惫黯然踏上归途的。毕竟他已经好几年未曾回家了。

离开了沙漠的劳伦斯,就像被剪了头发的参孙。与路人并无二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