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社交圈子下的饮食结构

2018-10-26  本文已影响10人  缘灭山上

来源:丽睿客创投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在一起。那不同的社交圈子所对应的必将是不同层次,不同文化内涵的饮食。

在社交饮食结构中,需求不同,所选择的形式必然是不同的,我们渴望通过吃饭的形式,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实现自我设定的目标,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究竟想从一顿饭中得到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理账。

在中国北京见面得第一句客套话,可谓是直抒胸臆,直接将话头链接到了社交工具的主题,比如:“早啊,吃了吗您呐?”“回见赶明儿来家吃饭!”假如真的遇到什么事儿要求人,也是先不急着说事儿,顶头先客气的来一句:“走,今儿我请您吃饭。”

有个很成功的企业家坦言,自己早前百分之八九十的生意都是在饭桌上谈成的,之所以选在这个场合,主要是因为氛围相对轻松,想人多就人多,想人少就人少。

人多的时候,自己知道酒力不够,还得找个会喝能喝的陪着,人少说明对方性情素雅,那就要在饭馆选择上更偏向清净品味,至少那里的茶得能让人品得出好。

现在自己的生意做到了国外,跟外国人交流,还是免不了想要请对方吃个饭,类型也入乡随俗的偏向于西餐,而大多时候,如果对方愿意,可能交际的地点会改变到有品位的酒吧或咖啡馆,要上些小零食,点上一杯加冰威士忌或卡布奇诺咖啡,也是外国人更为喜爱的社交享受方式。

说到社交圈子下的饮食结构,首要的核心在于圈子,而不在于饮食。

你所处的社交圈子更偏向于什么样的交际方式,那么此时自己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入乡随俗。

这就好比明明今天你最渴望结交的人已经提议去吃海鲜,即便是你自己心里再喜欢吃川菜,想必也不会冒冒失失的将自己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吧?

常言说,想成为什么人,就和什么人在一起,那么想结交什么样的圈子,你首先也要努力学会适应好与他们在一起发生社交活动的每一餐饭。

实话说,社交下的饮食结构是最多变的,随着交际对象不同,社交环境的变化,人总是很习惯性的从一个社交饮食结构转换到另一个社交饮食结构。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上市公司的企业老总,在与客户发生社交链接的时候,一定会根据客户的类型设定不同的社交饮食结构,如果对方是外国人,规格很高,那很可能会找一个风景秀丽,具有田园气息的庄园雅间,一起共享一顿简单而不失丰盛的午餐,随后拿上球杆,来到宽阔的高尔夫球场,两个人一边优哉游哉的打球,一边将洽谈的内容做个互动交流,等到一场球结束以后,秘书就会把两个人达成一致的合同协议草拟出来,双方落款签字,然后开心的握手道别,还不忘来上一句:“谢谢你的午餐,这真是很美好的一天。”

假如对方是性格比较传统的中国人,想要谈成这单生意就要在社交饮食结构上先做上一些功课,比如对方的家乡在哪里?更偏向于几大菜系中的哪一支?有什么特别的饮食偏好?有没有自己最青睐的菜品?然后自己就开始一个个对号安排,看看在自己所了解的资源中,哪家上档次的餐厅更适合于客户的口味,这一餐饭的规格安排是什么样的?而且可能还要特别嘱咐厨师,做某某菜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精心,因为这道菜会在自己的社交链接中是点睛之笔,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整体下来我们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全部都是以对方的角度在思考,而自己对于食物的需求,与达成社交默契这项需求相比,真的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客户的事情搞定了,下一步就是员工,作为上级领导,为了企业的蓬勃发展,一定是要和员工保持和谐友好的工作关系的,领导有责任有使命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而其中最为亲民的举动就是抽出时间和下属一起享用一顿工作餐。

例如有些领导会定期的来到员工食堂,与员工一起排队买饭,然后与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畅谈工作生活情况,假如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及时的记录下来,然后吩咐有关部门尽快解决。

在这段社交饮食结构中,我们肯定不能说领导有多喜欢吃员工食堂的工作餐,因为他的这一行为是带有社交目的的,他的核心是以这种形式拉近与员工的距离,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排队打来的工作餐。

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当这位领导真正的回到家,他的饮食好恶才会有最直白的体现,例如他会告诉自己的爱人:“亲爱的,我今天太累了,只想吃一碗你亲手做的清汤面,那才是人间第一大美味啊!”此时的他,身心才算真正的放松下来,也不再置身于社交下的饮食结构,他很自然的将自己回归家庭,这时候的饮食结构,才是属于他自己的饮食结构。

社交下的饮食结构,可以根据对方的需求随时转化成不同的类型,有人就适合于小饭馆,有人就适合找个幽静的茶餐厅,叫点点心喝杯茶。

有人专门喜欢在休闲馆吃个自助餐,一边泡澡一边做汗蒸的谈生意,有人则喜欢享受大餐以后一起到KTV一唱就唱到夜里两三点。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交饮食结构是根据你所要交际的对象类型做出调整的,只要找到对方觉得最好的社交饮食结构,你才能更为顺利的融入到他的世界。

由此看来,社交圈子下的饮食结构,带有一定的利他性,而之所以利他性那么重要,是因为我们渴望从这场饮食结构中收获更多。

从心理的角度而言,人的每一种行为都带有目的性,而社交下的饮食结构,核心目的就是与对方产生更为默契的交际链接,从而更好的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和默契,从而获得更客观的价值收获。

在整个过程中,在棒的美食,也不过是作为一种社交工具闪亮登场,或许某道菜味道确实不错,可以让我们来个朋友圈点赞,或多夹上两筷子,但从真正的社交意义角度而言,一切也都不过是陪衬罢了。

原文链接:http://www.beaurica.com/hxyb/vip_doc/9936048.html

热门阅读:

智能营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当个吃货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