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师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做出令顾客喜欢的花束
先别着急否认,想到这个标题是因为我最近在看《拍摄手册》这本书时看到了一句话,“导演的任务,就是拍出观众喜欢看的电影。”我想借此简单聊聊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句话以我通俗的理解是:如果你要拍片子,首先要知道顾客想看什么,顾客喜欢看什么,然后再去过根据顾客的喜好结合导演的专业知识来制作一部电影。
那么,如果应用到花艺礼品中这种原则是否成立呢?
现在很多花艺师一谈到作品,尤其是与顾客沟通时的问题,就会提到“审美偏差”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大千世界有一种较为通俗的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美,而顾客有自己的审美观,花艺师也有自己的(认为比顾客好一点)的审美观,假如这两者的审美差异过大、且都不认可对方的观点,那么就会有矛盾。完全听从于花艺师那么顾客不会开心,完全根据顾客的要求做那么效果不一定(使花艺师觉得)好看。
所以,如果仿照《拍摄手册》中提到的对导演的要求,那么对花艺师的要求就是:“商业花艺师的任务,就是制作出令顾客觉得美的、喜欢的作品。”这恐怕是很多花艺师都会不认可的。
那么我就感到很疑惑了,因为做花艺是艺术,拍电影也是艺术,其背后都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度,传达给观众或客人的都是很直观、且通俗易懂的内容。为什么同样是艺术产品,花艺师就很难认同并做到“以顾客的需求与审美”为主呢?
我想,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考虑下:
1、行业本身的发展状态
国内几十年以来的商业花礼的形式和款式已经在很多顾客心中根深蒂固了,所以一想到花礼,就会想要很传统的花材很常见的搭配。再加上很多媒介过去对于花语、康乃馨百合玫瑰等正面的宣传和引导,所以顾客自然而然会觉得这些花材就是很好的花材啦。
很多消费者是被花艺行业过去的氛围深深的影响着(其实现在很多花店也是)。太多的人还没见过什么是“好东西”,“更美的东西”,所以才会在过去的经验里作出判断,若是用“审美鄙视链”来对待和沟通的话,只会加深冲突。个人觉得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2、低谷了顾客对产品的辨识度,高估了他们的“创作”(搭配)能力
关于这方面,我过去在花店里在做了大量的实验,结论是:绝大部分顾客对美/丑,高级/廉价还是有感觉的。
举个例子,把两束花放在顾客面前,大部分人可以选择出从专业角度看更“美”的那一束。他们是有区分能力的,这种能力我会觉得是人的本能,可以训练,有的人强一些,有的人弱一些。
但是很多花艺师和顾客都不会用“选择题”作为判断依据,而是用“创作题”。什么意思呢,就是顾客觉得自己可以进行搭配,花艺师也会通过顾客搭配的效果来判断它的审美如何。
从我个人角度看,这是极不科学的,因为“搭配”这明明就是很专业很专业的事情了,这不是一般的顾客可以轻易完成的项目。
顾客配了半天后,内心可能是这样想的:“我可以看得出哪个好哪个不好,但是我没有能力搭配一个好的出来啊。”所以我不建议让顾客搭配,除了增加挫败感和沟通障碍,除非他本人有强烈意愿。
3、不管顾客是否喜欢,自己喜欢排第一
这类花艺师也不占少数,个人觉得真的是看每个人追求的是什么。如果纯粹玩艺术不需要养家糊口那也没什么,但是如果需要这份工作需要卖花生存,那可以在二者之间找个平衡。
综上,花艺师与顾客还不能“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是:1、行业本身还在发展阶段,顾客也需要时间“学习和认识”(接受)很多花礼的新玩法;2、错误互动:顾客不适合亲自搭配、但是有能力做出选择;3、花艺师沉浸在自我欣赏中。
长远来看,我认为以“做出顾客喜欢的花”为目标对花艺师来说是一种良性的状态。这需要双方的配合,顾客的“花礼库、花材库”要逐渐建立、增多,才能有得选有得挑;花艺师要消除对顾客的审美偏见和不信任,才会更加懂得对方的需求。
花艺师所有的沟通和努力,终究还是要以“顾客的喜欢”为终极目标,并理解这束花对顾客来说所赋予的感情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