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谈美》跋

2018-01-07  本文已影响63人  故紙堆裏寄此生
图(网络)▕▏杏花、春雨、江南

初读朱先生的《谈美》,可用二十四字来概括:

中西贯通,古今相融;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清新自然,如话家常。

第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的态度就是我们对于一件事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该事物对于我们有意义。

科学的态度则是客观的、理论的。科学的态度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

实用的态度偏重于事物对人的利害。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往往科学的态度能起到「以理化情」的作用。比如当我们面对春花的凋谢,夏日的炎热,秋季的落叶,冬雪的消逝时,如果用科学、理智的态度,我们就不会为此感到愉悦或忧伤。因为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我们为什么要对此心绪波动呢?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冬天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科学的态度还能使我们痛定思痛,化悲痛为力量。《庄子·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解,庄子答道「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这样回答,平常人有可能不知其所云,或以为庄子无情。孰不知此乃大道也!难道亲人、朋友去世我们就真的需要放声大哭,让所有人知道我们很悲伤吗?难道我们不能用其他途径来宣泄感情吗?难道我们就要从此沉沦,一蹶不振吗?我想「科学的态度」的作用就在此,让我们从极端情绪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活着的人继续努力并幸福地活下去,这不正是死去的亲朋所期待的吗?此外,我也同墨家一样:反对儒家的丧葬祭祀制度,主张节用、节葬。小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周围的亲朋好友、邻居亲戚在家人去世的时候大办宴席,而在他们在世的时候却不好好对待他们!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由于审美主体的不同,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当我们在公园里看见一棵古松,「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而「美感的态度」则是「不计较实用,……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专注于古松本身,「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加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第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在我们上初中、高中以及现在的大学时,总会有一种感觉:其他班的女生总是更漂亮。贫穷的人总是羡慕向往富人的生活。作为南方的孩子,总是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世界感到好奇;而北方的孩子,也对「江南烟雨」有一种特别的神往。似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的。汪国真在《旅行》中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现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对于远方,对于未知的好奇,也许就是旅行的原因之一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当我们习惯一件事物时,「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公交车时,马上想到它是一种交通工具,是用来载我们的,而没有注意到它是一个和谐空间结构。「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不仅美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我们在远处看见一个美女,往往当我们走近细看时,她不是这里胖一点,就是那里瘦一点;不是妆化得太浓,就是脸上有一个雀斑。不仅看人的外貌这样,看人的内心也是如此!有些人当面一个样,背后一个样。有些人一牵扯到利益就会让我们感到他(她)似乎变了一个人,难道他(她)有两颗心?我从不反对积极追求物质、名利的人,相反有时我也会十分欣赏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我拉开了距离,我看到了他们的内心。我有个同学在上海读书,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像马云一样的商人。他不停地干各种兼职,也会「巧言令色」,不停地学习英语、管理学、经济学……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一有时间就到全国各地旅游,看不同的人,见不同的风景,为的只是增长自己的见识。他活得这么累,活得这么「钱」,都是为了他的梦想。本来我是十分厌恶这类人的,但是我们却成了好朋友,因为我们的「心」都是一样的,纯粹地为理想而奋斗!


第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这些都是移情作用,都是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移情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第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杜工部尝自道经验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灵感’就是杜工部所说的‘神’,‘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作为天才,除了遗传、环境因素外,还有个人的努力。「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确实如此,为什么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发现了万有引力?为什么爱迪生能发明出电灯泡?为什么我国古代的人民能发明出指南针?然而灵感也需要长久地酝酿,这有耐于我们的潜意识。「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比如:音乐家柏辽兹,在为一首歌谱曲时,最后一句歌词,苦苦思索了两年也没有谱好。有一天,他在罗马落水,跳出水面时,随口唱出了一曲乐调。结果正是他想要的乐调。这乐调就是费过两年的潜意识酝酿。

而对于如何获取灵感,并不仅限于读书。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处处留心,处处都可以获得灵感。吴道子画画前,先观一遍裴旻舞剑,从剑法中获得灵感。张旭「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罗丹也说「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第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在俗人的基础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柏格森称这两类人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对于人生既要认真,也要学会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话放在中学时期,我也会问:为什么王子猷本打算去见朋友,但是到了门口却回去了呢?现在我就不会再问这种问题了!在我看来,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就是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超越了实际功利的至高境界。

那如何叫认真对待人生呢?我认为答案是这样:有一个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有一种欣赏生命的态度。

我国古代的史家都有一个信念:以直书为荣,以曲笔为耻!他们即使生命受到强权的威胁,也不会任意窜改史实,在他们看来这种死,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愧于后代子孙,是重于泰山的。苏格拉底的死也是如此!

对于理想,我想每个人应该都有吧!不管大小、高尚或低贱,这都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理由。我从没想过: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总之,理想是我们生活的源动力,它就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我们真的可以说他不是「人」!是机器,行尸走肉。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

对于生命,我们则要学会欣赏。生命就是无数的生活点滴汇聚成的大海。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对周围人生活的记录,对成功或失败的感受,对名利的追求或淡忘,……总之,在你生命里发生的所有事情,你都不要去评判它们的对与错,因为当你老了,这些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我就是如此对待生命的,不要成为生存的奴隶,力争成为生活的主宰者。一直践行着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人要诗意地栖居」这个信念:

不会因为自己每次都考全班倒数几名而沮丧,不会为自己挂了几科而烦恼,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奖学金而抱怨。看到有些同学对没来扫雪的人发牢骚,自己平静如常。依然会为了抢饭,朝食堂奔跑。

一直如此热爱生命!朋友,你呢?

……

朋友!

慢慢走,欣赏啊!

04:25

15.12.22

上官清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