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文:在“做”和“用”中学语文——学习扬州市“顾黄初杯”赛《石
今天学习了扬州市2023年第14届“顾黄初杯”课堂教学大赛的竞赛课《石壕吏》。整节课听下来,真的感觉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符合2022版新课标精神一堂语文课,实现了学生带着任务在“用”语文“做”事的过程中学语文的教学样态。具体阐述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任务的真实驱动。
学习任务的设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老师教转变为学生带着任务去做事,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根据做事的需要主动去学习必要的知识。
《石壕吏》一课的教学,老师创设了“河南省石壕村为增加村庄的人文底色,决定创编舞台剧,重现当年的场景”的情境,来为寻访杜甫足迹和慕名参观者提供方便。这个情境的创设,基于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以这样的目的为依据,教者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一是再现“老妇致词”场景,二是想象石壕吏“呼喝”内容,三是补写杜甫的“心灵独白”,四是“对话杜甫”进行个性访谈。这四个任务具有层递性,驱动学生围绕“创编舞台剧”的任务,去学好课文、用好课文。此时,课文的知识学习变更为完成任务的素材和凭借。这样的设计就很好的转化了由传统的学习课文为完成任务,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现实驱动性。
二、层层深入的场景创编。
《石壕吏》一课的教学情境创设真实,任务的设计创新,教者的场景创编可谓匠心独运,层层深入。
第一个场景,针对人物“老妇”,抓住重点“前致词”,体会人物的命运之“苦”;第二个场景,针对人物主要是“吏”,并关联“妇”,突出“吏”的“恶”,分析“吏恶”和“妇苦”的关系;第三和第四个场景,针对的是作者,用“心灵独白”和“个性访谈”的方式来解读作者内心、情感和态度。由于四个任务都是场景的创编,学生有真实的在场感。创编的过程,是文章语言文字理解和品析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分析鉴赏的过程,更是人物情感、尤其是作者情感态度的体会揣摩的过程。
情景创编,需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需要用到课本中文章提供的文字信息,更需要对文章情节、人物、心理等,甚至要联系背景去把握人物形象,从而为深刻理解作品主题铺垫。这一切都要在情景创编这个任务的活动过程中予以呈现,这就很好的把学习过程转变为完成任务的过程。
可贵的是教者在第一个任务“老妇致词”的场景再现中,教者有机渗透了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重点字词译句,把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融入到学生为做事而学语文的过程之中,很巧妙,几乎达到了无痕。
三、想象补白式诗歌解读。
诗歌的文体特征是想象丰富、语言凝练。孙绍振先生对文本解读有“文本还原说”:“‘还原’是最真切的体验,包括情感体验、言语体验和思辨体验。”
本课的教者很好的把握住诗歌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多次的想象补白,“还原”了诗歌创作时的现实样态。这样最容易带领学生走进事件的现场,去理解人物的形象、思想和情感。任务一是模拟老妇口吻,适当想象,演读“老妇前致词”场景,要求学生,既要翻译课文,又要想象还原“老妇致词”时的原始现场;任务二是扣文中“吏呼一何怒”句,文中“吏”没出场,教者利用还原、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想象“吏”和“妇”当时的语气、动作和神态;任务三,用补写杜甫“心灵独白”的方式来还原文章中几乎没有出场的作者的内心感受。
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有理论依据,任务设计基于“还原法”,再现了当时场景,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和自己的理解去创编、去想象,这是语文学习的高级形式,要调用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理解表达能力,更多的是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可见,这样的设计是基于语言运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非常好的符合文体特征的创新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四、多样化朗读深化体会。
诗歌的文体特征中还有一个是情感丰富。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最好的管道就是语言文字,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体会。在这节课中,教者除了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自由读课文之外,更多的采用演读的方式,符合这篇文章文体的特征,更符合情境任务中的场景创编的要求。转述“老妇致词”,用演读;在“吏”呼“妇”啼的场景再现时,用演读。演读的方式,有分小组的生生演读,也有师生配合的师生演读;有学生现场创编的想象内容进行演读,也有老师设计好的想象内容进行研读;有想象的人物动作、神态的演读,有嵌入对人物评价式的演读(最后一次演读就是),且演读效果都比较好。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通过师生创编的情景再现式的演读,的确把学生带进了任务场景中,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和人物情感的把握,也深化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完成任务过程中做到的。
新课标颁布后,我们的语文课堂与传统的语文课堂应该有很大变化,课堂要求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能力型向核心素养型转变。这堂课的情境任务创设、基于文体的场景创编等等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听后引起了我的深思,也促使自己进行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