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模型图全攻略——模型图就该有模型图的样子!

2020-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游侠_05f7

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邱宗满


导读

起因于同学向我求助调节中介模型的绘制,以此为契机,撰文描述理论(或概念)模型图、假设模型图和数据分析模型图的区别,并给出论文案例供参考。(PS论文模型图可以直接使用ppt进行绘制,简单方便又与word兼容)


目录

0 引子

1 三种主要的模型图

2 调节中介模型图的表达

3 调节中介模型图案例

4 其他论文案例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0 引子

今天,有一位同学向我发来了求助信号:“导师要我在模型图里把所有假设都标上,但是这要怎么标?”同学的假设里存在中介的假设,以及对中介进行调节的假设,并给我提供了他的模型图:

简单的答案是——不好标注,一般也没有必要标注。处理方法有:①在模型图上添加文字说明额外的假设;②多段关系中使用同一假设;③分开画假设图;④不在模型图上标注假设。


1 三种主要的模型图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理论(或概念)模型图、假设模型图和数据分析模型图的区别,虽然许多论文中对三者是混用的。

假如在研究中,一个人受到的支持会影响他的健康,而这个关系会受到自我接纳的影响(调节),那么,我们的理论模型可以画成如下模样。

上面的模型图和我们在期刊论文里看到的大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的理论中,是“支持”影响“健康”,而支持与健康各自又可以细分为几个方向,因此,在理论模型图上,我们需要标注出两个大领域,以及其所包含的细分方向。这种理论模型图较常出现在综述类文章中。比如,下方展示的Lerner等人(2015)的模型图里,“Characteristics

of options”框中就包含了多个具体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模型大部分都在讲述因果的逻辑关系,所以较少出现调节效应。如果出现调节效应,可以照前述方式表达,也有部分学者可能会在整个框架外加入一些因素(常是人口学变量,多用在较小的模型中,表示不同人群存在差异)表示:

由于这种模型表示较少,我仅找到Chen和Zahedi(2016)的文章,文中比较了同一个模型的中美差异(见下图)。该图将理论模型图与假设模型图合并在一起,所以对某些关系添加了虚线框以说明该变量组合对应的上位概念。

除了理论模型,论文中还常见到假设模型与数据分析模型,这两种模型重合度过高,以至于许多新手研究人员常会弄不清楚。假设模型中,我们会将相应的假设标注在模型图里,这大体上是要求我们的假设在模型图中要有一个对应的表达,最好是一条表示关系的线可以对应一个假设,并且要在关系线上写出对应的假设编号。举个例子,我们假设调节变量Mo对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关系存在正向调节,则可以绘制如下的假设模型图:

而刚刚的“支持→健康”在假设模型中可以绘制如下:

以上假设模型图的前提是,并未假设调节变量Mo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研究中明确假设了Mo对Y存在影响,则应该添加两者的关系线,并写上对应假设。比如,Suseno等人(2020)的模型中,也假设了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模型图绘制如下(假设模型里的关系一般都用实线表示,这里的虚线可能是期刊特色还是?):

有的研究者可能喜欢将假设模型图与数据分析模型图结合在一起画(这部分需要先看后面内容才能理解),这样的一个优点是,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数据分析结果中哪一部分是重要的。仍以“支持→健康”的理论模型为例,可以绘制如下:

在假设模型图中,也存在将某些不太重要的变量(例如作为控制变量的人口学变量)一起画在一个框里的操作,Srivastava和Chandra(2018)的论文中即出现该操作:

最后是数据分析模型图。顾名思义,这种模型图是在实际数据分析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我们仍然以刚刚的简单调节效应为例:

从“数据分析模型1”里可以看出,关系总是两个变量之间的,Mo对X和Y关系的影响也转换成了X*Mo对Y的影响。如果Mo对Y的影响不重要,也无假设,有时候为了表达简洁,会将模型图绘制成类似于“数据分析模型2”的样子(图中虚线部分经常不表示出来)。

如果我们的变量是潜变量,则我们的数据分析模型图与假设模型图又会存在差异。以简单的X→Y的回归关系为例,两种模型图的对比如下: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假设模型图与数据分析模型图的区别。当然,对于某些模型,这两者几乎一致。此外,需要额外注意的一点是,在假设模型和数据分析模型中,潜变量一般绘制成椭圆形,而观察变量绘制成矩形。(在数据分析模型图中,有时候还会对受影响的变量添加残差,可以简单绘制成带箭头的线,也可以用小圆圈表示)

综上,三种模型图存在区别,但是某些时候也高度重合,所以在表达上有时候比较灵活(也可能是混乱)。


2 调节中介模型图的表达

在了解了三种模型图之后,我们先看如下的简单中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出现了X→M、M→Y和X→Y的关系,而这三段关系刚好可以对应三个假设。这么一看,图中已经没有留给中介假设的位置了。其实没有必要标注中介的假设(在第三部分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如果一定要标注,那我们只能采取另外的方法。

第一种,在模型图上添加文字说明。可以在模型图上写出相应的假设,并在模型图下方标注额外的假设。

Thomas等人(2017)在论文中就选择模型图+文字说明来表示调节中介的假设。

第二种,在多段关系中使用同一假设。由于此模型的中介是X→Me→Y,可以将其拆分成X→Me和Me→Y,并对这两段关系使用同一个假设,以表示中介的假设。

Koopmann等人(2019)的文章中即使用了这种做法:

第三种,分开画假设图。如果无法使用单独的某一段关系来表示我们的假设,那就把整个假设部分单独拎出来,在图上只写这个假设。

第四种,不在模型图上标注假设。仅画出模型图而不标注,这是目前的主流做法,在下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将会看到。

对于中介的假设我们还可以使用以上方法表达出来,但是“中介+调节”的假设,我个人目前未见到有人在图上直接标注假设编号,最多使用文字加以阐述。如果一定要标注,可能就参考第二种方法,把有关的路径全都使用同一个假设来表达:

虽然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会得到认可(也需要看审稿人),但这是“比较合理”的标示方法了。个人并不建议在模型图中标注这些假设。要知道,某些论文中的假设过于难写,甚至都没有假设。假设也不是一篇论文中的重点。


3 调节中介模型图案例

为了了解调节中介模型图的规范,我从与本领域关系较紧密的期刊上寻找相应论文,这些期刊包括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JAP)、Developmental Psycholog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Journal of Personality和Personnel Psychology等。让我们看看大部分论文如何作图。

Hideg等人(2018)的论文中,使用一个独立的模型图和文字说明调节中介的假设:

O'Reilly等人(2016)的论文中,也未在模型图上写出假设:

Welsh等人(2015)的论文也是如此:

Mueller等人(2018)在论文模型图中并未给出说明和假设的标注:

Schüler等人(2016)虽给出假设内容却未给出假设的具体编号,在作图中也仅仅以文字草草说明:

Dumas和Stanko(2016)仅仅只给出模型图,未在图上做假设说明:

根据以上多个案例,读者应该已经了解,主流上,我们并不在模型图中展现调节中介的假设,大部分可能以随图文字进行说明。


4 其他论文案例

一般来说,我们会给每个研究配一个模型图以进行说明。有时候存在多个研究,某些学者会将多个研究合并在一个模型图中(上述案例中也有),比如Zhu等人(2016)的论文中就将多个研究模型合并在一副模型图中:

有时候,在期刊允许的情况下,作者会将模型图做得花里胡哨,Grewal等人(2018)在论文中就是如此:


5 结语

无论是用于论文或者用于其他场合的模型图,其实都一样,无非是提供该有的信息、表达无错误,并尽可能简洁、美观,而具体作图并没有过多要求和标准。在论文开头所使用的模型图中,对调节中介模型使用了较多折线,其实也可以换成其他表达(例如process macro配套的templates所提供的模型图)。在具体作图中,最好参考同期刊的旧文为佳。


6 参考文献

Chen, Y. , & Zahedi, F. M. . (2016).Individuals' internet security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polycontextualcontrast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Mis Quarterly, 40(1),205-222.

Dumas, T. L. , & Stanko, T. L. .(2016). Married with children: how family role identification shapes leadershipbehaviors at work. Personnel Psychology.

Grewal, D., Ahlbom, C. P., Beitelspacher,L., Noble, S. M., & Nordfält, J. (2018). In-store mobile phone use andcustomer shopping behavior: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ournal of Marketing.

Hideg, I., Krstic, A., Trau, R. N.,& Zarina, T. (2018).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maternity leaves: Howagency interventions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longer legislatedmaternity leav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3(10), 1155.

Koopmann, J., Johnson, R. E., Wang, M.,Lanaj, K., Wang, G., & Shi, J. (2019). A self-regulation perspective on howand when regulatory focus differentially relates to citizenshipbehavio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4(5), 629.

Lerner, J. S., Li, Y., Valdesolo, P.,& Kassam, K. S. (2015). Emo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Annual review ofpsychology, 66, 799-823.

Mueller, J., Melwani, S., Loewenstein,J., & Deal, J. J. (2018). Reframing the decision-makers’ dilemma: Towards asocial context model of creative idea recogni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 61(1), 94-110.

O'Reilly, J., Aquino, K., &Skarlicki, D. (2016). The lives of others: Third parties’ responses to others’injusti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1(2), 171.

Schüler, J., Sheldon, K. M., Prentice,M., & Halusic, M. (2016). Do some people need autonomy more than others?Implicit dispositions toward autonomy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felt autonomy on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4(1), 5-20.

Suseno, Y., Standing, C., Gengatharen,D., & Nguyen, D. (2020). Innovative work behaviour in the public sector:The roles of task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andproactiv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79(1),41-59.

Srivastava, S. C., & Chandra, S.(2018). Social presence in virtual world collaboration: An uncertaintyreduction perspective using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MISQuarterly, 42(3), 779-804.

Thomas, J. C., Letourneau, N., Campbell,T. S., Tomfohr-Madsen, L., & Giesbrecht, G. F. (2017). Developmentalorigins of infant emotion regulation: Mediation by temperamental negativity andmoderation by maternal sensitiv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3(4),611.

Welsh, D. T., Ordóñez, L. D., Snyder, D.G., & Christian, M. S. (2015). The slippery slope: How small ethicaltransgressions pave the way for larger future transgressions. 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 100(1), 114.

Zhu, L. L., Aquino, K., & Vadera, A.K. (2016). What makes professors appear credible: The effect of demographiccharacteristics and ideological beliefs.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 101(6), 86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