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在路上婚姻育儿

家庭冲突不断,根源在于需求没有满足

2019-01-21  本文已影响42人  鱼青衫

亲子冲突的根源在于需求没有满足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几乎每天都在爆发战争。

早上起床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父母边催促,边打骂。

吃饭挑挑拣拣,这不吃那不吃,父母恨不得扇他两个大嘴巴子

晚上做作业,拖拖拉拉,不认真,父母火冒三丈,拳打脚踢。“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哭闹惨叫,而父母是气的心肌梗塞,入院治疗。

这还是轻的,看看下面这些。

“错了......但我没有杀死别人,我杀的是我母亲。”这是一个12岁少年弑母后的回答。

2018年12月2日晚间,湖南省益阳市沅江泗湖山镇一名12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持刀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在家中,起因是男孩抽烟被母亲打后,不满母亲管教太严,心生怨恨持刀行凶。

就因为母亲禁止他吸烟,他觉得管教严就把母亲给杀了。该说什么呢?说孩子没人性,还是父母教育不当?

仔细研究这些冲突,表面上是孩子各种叛逆不配合导致的,其实深层次分析,是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加上处理方式不当最终导致的冲突。

孩子想睡懒觉(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让,让他准点起床上学(父母的需求)

孩子想看电视(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让,要他写作业学习(父母的需求)

孩子想抽烟(孩子的需求)---------父母不让,希望他品行端正,身体好(父母的需求)

由于需求与需求的矛盾,于是最终导致了冲突的产生。

需求一定产生矛盾吗

需求并不一定产生矛盾,只有双方的需求对立时,双方才能会处于冲突中。

当双方需求是对立时,满足了这个就不能满足另一个,这是一种零和博弈,冲突的结果只能是一方胜利,另一方的妥协结束,非输即赢。

但是有很多需求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它们只是表面上对立,而真实需求并不对立

这种表现外面显而易见的,但不是真实需求的需求叫伪需求。

隐藏在内心,不是那么容易被轻易发现的需求才是真需求。

举例来说。

天冷了,父母拿出一件棉袄来让孩子穿的厚一点,但孩子不想穿,于是父母逼着孩子穿,孩子就是不穿,最后产生了冲突。

冲突

在这里,父母跟孩子的需求是完全对立的,没有妥协的可能。表面看父母的需求是”让孩子穿棉袄",孩子的需求是“不想穿”

但这是父母的真实需求吗?

父母让孩子穿棉袄的目的是让孩子暖和,别生病。穿棉袄只是工具,让孩子暖和健康才是真实需求。

而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是不想穿,想让自己得病?不见的,也许只是孩子觉得这个棉袄不好看,他想穿的漂亮点。那么孩子的真实需求就是漂亮。

如果我们明白了父母和孩子的真实需求,那么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需求并不是完全冲突对立的,而是有一定妥协融合空间的,这时候我们便可以找到双方都满意的问题解决方案:既漂亮又暖和。

所以,需求并不一定产生冲突,有些需求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搞清这需求是不是我们的真实需求。

什么在影响我们发出真实需求

我们生活中这种伪需求的冲突比比皆是。

孩子喜欢玩手机看电视引发的冲突,父母以为孩子喜欢手机电视,手机电视是他们的需求。真实原因可能是孩子想获得尊重归属感,而父母学校给不了,孩子只能从游戏中获得。

孩子做作业拖拉不认真引发的冲突,父母以为孩子的需求是不喜欢学习,不想写。而真实原因可能是孩子不会,害怕写不好被父母骂。

孩子不上学,父母觉得孩子不上进总想玩,而真实原因可能是孩子学校被欺负了,他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

……

这种伪需求的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多太多了。

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被伪需求所包围,而不容易发现真实需求呢?

1、传统文化影响

我们的传统儒家文化讲究中庸内敛,含蓄性。做人做事主张低调,少说多做,内化于心,反对张扬和外露,认为张扬和外露是浅薄和无修养的表现,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产物。

所以大多数人待人做事都习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就不过去看你了,要转几趟车太麻烦了。”其实想你想得要死,但怕去了给你添麻烦;“你可千万别回来,我们没钱让你啃老。”怎么可能不希望你能常伴身边呢,只是不想你有后顾之忧;“不需要买礼物,不要浪费钱。”却在收到孩子的礼物后向所有的老伙伴炫耀;

我文化习惯让别人来猜测,而不是沟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么别人接受理解就很容易出错,造成沟通障碍,于是不能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

2、情绪化

父母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不足,一遇到孩子不听话还没等表明发表自己的真实需要就陷入情绪化。而人一旦陷入情绪化就被原始脑所控制,只有攻击欲望,更不要谈什么理性思考了。

而当父母陷入情绪中,孩子也会被逼的以情绪来抵抗,于是双方陷入冲突中,都拒绝沟通。没有沟通就不要谈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

容易情绪化的父母,一般亲子关系都比较紧张,因为孩子不知道说什么话会突然触动父母的那根敏感神经,突然来个情绪化。于是这样的家庭,孩子一般是能不说就尽量不说,少给自己找麻烦。

3、语言的欺骗性

语言不能正确传递,或者传递了不正确的信息,而接收者不能正确解读,都能影响真实信息的传递。

语言本身是一种低级的表达方式,同一种意思可以用很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很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

比如你说你很愤怒,那是多么愤怒呢?把愤怒分10个等级,你是处于一级愤怒还是10级愤怒呢?语言不能表达,信息接收者也不能正确解读。

所以,语言的本身局限性就影响了真实需求的表达。

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白了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真实需求表达,那么我们就应该避免犯这种错误。

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表达真实的自己,多沟通。

当我们做到了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建立了无障碍的沟通渠道,能换位思考的为孩子考虑,那么我们便能更加容易理解别人的真实需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