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 郑武公夫人宠小儿子,导致的祸乱

2023-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如烟出岫

齐国的孩子们不省心,郑国也好不到那里去。也就是孔子作《春秋》而感慨世风日下。鲁迅也感慨过世风日下。我想大概每个五十知天命的人,都会看不惯他们当代的年青人吧。就好像父母总是觉得子女不如他们当年。我觉得可能,并不是年轻人的错,当代年轻人也没有问题,是成年人的视角而已。

齐釐公时期,郑国是郑庄公时期。这个郑庄公年轻的时候很苦逼。别人家的都是王位被异母兄弟争夺,他却是被自己的亲生母亲和亲弟弟争夺。

郑庄公的母亲是武姜,郑武公的正牌夫人,地位稳固。武姜,申侯之女。申侯就是周平王的外公。也就是说周幽王王后,申后,也是申侯的女儿。武姜是申太后的妹妹。这个时候的郑国靠着夫人是周王室太后的妹妹,背景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申侯是姜姓,齐国也是姜姓,所以齐国这个时候跟郑国关系也不错。下期讲郑庄公和齐釐公的儿子们。

武姜也算是名门大小姐,比较娇气,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胎位不正,生了很久才生下了。在古代那种医疗条件下,能生出来,母子平安,也算是死里逃生。大儿子因此取名寤生,倒着生的意思。寐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

武姜因为难产而后怕,竟然非常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后来又顺利生了个小儿子,非常喜欢,因此把个小儿子宠成宝。这个小儿子取名,叫段。长大后在共地,就是后来叫做共叔段。

好在郑武公,不嫌弃这个长子,一直把他按照接班人抚养。郑武公死后,寤生顺利接班,就是郑庄公。在郑庄公的治理下,郑国这个时期也是非常强大的。

但是,郑武公生前,武姜数次找郑武公要改立小儿子为太子,都被郑武公拒绝了。武姜也没有办法,于是想方设法给小儿子讨要很多资源。郑庄公对于母亲如此名目张胆的宠爱弟弟,也是没有办法。

母亲向他讨要,封京邑之地给弟弟,封太叔,他都同意。后称叔段。叔段得了封地还不去住,仍然住在京城不走,他也没说什么。弟弟在京邑胡作非为,京邑之地的人民非常不喜欢他,他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叔段在京邑拼命扩张军备,暗中密谋偷袭庄公。庄公其实早就听到风声,但是,他仍然还是没有采取行动。到了,庄公二十二年,叔段出兵偷袭郑国都城,武姜给他做内应。庄公这才出手攻打叔段,叔段逃走。庄公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早就深受叔段的迫害,直接就背叛投降了。叔段再次逃到共国去了。庄公也没有继续追捕。

然后,庄公把武姜软禁在城颖,还放出狠话说:“不到黄泉,绝不相见。”但是,过了一年多,庄公就后悔这么对待母亲,心里很思念她。即便母亲伤他最深,他还是放不下。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母亲明明不爱孩子,孩子仍然渴望得到母爱。

住在潁谷的考叔,知道了这个情形,于是向庄公献策。考叔,没有明确是谁。按照史记的称呼来算,应该是郑国王室的某位王叔。

庄公很客气的接待了他,考叔一边吃饭一边说说,“我有老母在家,恳请将这些丰盛的菜肴,让我带给我母亲吃。”庄公一听,就非常感慨,说“我也非常想念我的母亲,可是我讨厌违背自己以前的誓言,怎么办?”

考叔说:“您以前发誓,不到黄泉,绝不相见,那么现在挖一条地道,看到黄色的泉水,不就可以相见了吗?”

于是,郑庄公派人挖了一条地道,里面通上黄色的泉水,他走入地道,武姜从地道的另一边走过来,母子在地道中相见,冰释前嫌。武姜也后悔这么多年来对大儿子的亏欠。

司马迁特地加了评论,称赞考叔的行为,爱自己的母亲,也给庄公改过的机会,孝敬自己的母亲。

但是,从我的视角来看,还是从武姜的行为中看到对为人父母的警示。

按照现代的话说,武姜就是太作了。别家都是老公好色,见异思迁,有了新夫人,儿子一大堆,要改立小儿子。她的夫人地位稳固,老公专一。她到好,对待两个孩子如此不公平,闹出幺蛾子。

反观现代的平常人家,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宠爱小儿子也是人之常情,比比皆是。身边有多少抱怨婆婆偏心小叔子的,举个手。

母亲的偏心的行为,导致兄弟反目成仇,家庭悲剧的也不少。

虽然说,做父母很难做到公平,但是也要相对均衡一些才是。太偏心,只会是两个儿子都害了。父母们应该要警惕。

几千年的教训啊?还改不了了吗?还是根本都不知道这个教训呢?

也有评论说,郑庄公也是很有心计,一开始纵容弟弟,然后再一网打尽。我觉得,再不留点心眼,不就是被欺负死了吗?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