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前言

2021-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花花_果山

      昨日见一位书友郑重推荐中医名家李辛的著作《精神健康讲记》。

      细细看来,发现与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惭愧的是,我只是多听了几遍对话而已,对于《黄帝内经》这套书本身并没有深入研读。

    《易传》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扪心自问,对《黄帝内经》一书,我自己的领会是什么呢?

    于是,值此清明之时,重启阅读《黄帝内经》,作为与先人的思想对话。

      看书之前,我一般都会细读前言或者序言,希望从中了解作者/译者的思想。往往序言中浓缩着作者思想的精髓,亦或是全书的价值导向,值得反复品味。

      译注者姚春鹏教授在前言里提到:现代的中国人已经不太理解我们传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了,这影响了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人的作品,阻碍了我们与先人的心灵交通。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首先要排除现代思维定势的干扰,进入古人的思维之中,才可能理解经典的本来意蕴。

    对此,我深有同感。小学时期最喜爱古代文化的我,一度醉心于文言文写作,但到中学时代已经转向。及至年过不惑,对不少传统经典,我也会抱持现代思维犹疑其是否科学。因此,阅读经典之前,首先须有空杯心态,就像一名期盼新学期的小学生——我什么都不知道,或许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我整理了前言的3个BQ:

    1、《黄帝内经》是什么?

    1)内容:《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医学之祖。

      2)作者:这部著作绝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医学经验的总结汇编。

      3)成编年代:战国至秦汉之际或两汉以至东汉。

      4)书名含义:“经”本意为纺织的经线,与“纬”相对,在纺织时先排好经线,再将纬线编织上去。“经”引申后就有根本、法则、常道等意思。书名分内、外,并无深意,只是按顺序排列,好比书分成上下册一样。

    5)《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的含义,解释很不一致。此书译注者倾向于如下解释,“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是问太素。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是天地形成前宇宙演化的四个阶段,太素是第四个阶段,是从无生有演化过程中,气、形、质都已具备但尚未分化为具体事物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就是天地未分,万物未别的混沌。   

    《灵枢》也有多种解释。“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即羽士,道士的别称。故《灵枢》很有可能是王冰据《隋书-经籍志》“九灵”之目,结合道家的《玉枢》、《神枢》、《灵轴》诸经之名而更名的。

    2、《黄帝内经》与诸子百家之学有什么关系?

      在价值观上,《内经》与黄老道家是一致的,这也是《内经》托名黄帝的内在根源。《周易》的“象数”思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方法。另外,儒家的中庸、中和,有诸内必行诸外以及重“本”的观念等也都是《内经》医学的重要观念。

    《内经》的医学理论之所以与诸子百家之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学术是一个一以贯之的统一整体。中国古代的学问并不像源自西方的现代学术那样有着明显的学科划分,而是有着一个普遍的大道贯穿于一切学术之中。不同的学术都是这同一大道的显现。另外,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来看,古人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的流行发育过程,一切学问都是对这大生命流行化育的揭示,医学与其他学术之间并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都是关于生命的学问。

    3、《内经》中所蕴含的基本哲学观念和命题:

      1)天人合一的天人相应观。天人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相应的基本内涵是人由天地之气所化生,人的生命活动取决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也应该主动地去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2)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庄子 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在气论自然观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是由气所推动的大化流行过程。

    3)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阴阳五行为外在形态表现的动态统一系统。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脏腑辨证成为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

    4)形神统一,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基本特征。神是气之功能的极致表现,神本质上也是气。中医西学是互补而不能相互代替的医学体系。

    5)阴阳和平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内经》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阴平阳秘,是指阴阳动态平衡。“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阴平”即阴气平顺,“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

    6)取象运数比类是中医思维的基本方法。古人认为万物皆由阴阳五行之气所化生,相同的气所生之物具有相同或类似的作用功能和形象,彼此之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古人就是以此为根据归类划分事务,作为认知基础的。

      运数就是运用天地之数作为认知世界的纲领。运数思维使《内经》能运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来认知复杂的世界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取象思维使《内经》根据同象归并的原则类分事物,并认知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译注者还提到,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把学问贯通起来,才是真学问,活学问;否则了解只言片语,记住一二名词,除了炫耀己能之外,实在无益于身心,无益于学问。

      深以为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