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巴恩斯《柠檬桌子》:人到暮年的11种活法,向死而生,各有精彩

2020-09-01  本文已影响0人  楚汐思读绘

文/楚汐

前几年见过一则招聘广告,至今印象深刻。画面是一张大桌子,桌子后面的年轻上班族左手翻页,右手盖章,脸上看不出任何大起大落的神情。而日子就在他这样重复的翻页和盖章中流逝,画面上的他从青年到盛年到老年……

同一个场景,一样的动作,时间的流逝经由他满脸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隔着屏幕,诉说着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到老有多可怕。

彼时的这一幕至今还印象深刻,不曾想,最近在读朱利安·巴恩斯的短篇小说集《柠檬桌子》时,开头的第一篇《美发简史》也给了我同样的感受。哦,不,该说是更加的震撼。

在《美发简史》里,巴恩斯用三个重复的理发场景,向我们展现了格雷戈里人生中的三个时间点和截然不同的心态变化

第一个场景,还是小男孩时期的他,第一次独自一人去理发,面对中年理发师,他那再明显不过的局促紧张和惴惴不安,恨不能让那个中年理发师闭嘴,不要再有话没话找他闲聊,他只想静静地把头发给理了~ 哦,对了,彼时还是小男孩的他,是不会给理发师小费的。

下一个场景,青年时期刚和女朋友分手后的他,带着满脑袋的愤世嫉俗去理发,面对已婚 27 年的理发师大叔,满心满眼地鄙视着对方平凡无奇的人生轨迹~ 哦,对了,这个时候的他,是不屑于给理发师小费的。

最后一个场景,转眼也已婚 28 年的他,在预约好的时间里出现在理发店,语无伦次地找话题和年轻理发师凯莉闲聊着,虽然人家姑娘明显兴趣缺缺~ 哦,对了,这个时候的他,兜里已经备足了小费,外加应急硬币。

就这样,三个同主题的理发场景,浓缩了格雷戈里的一生,当年那个局促不安的男孩,逐渐成长为愤世嫉俗的青年,再到不经意间为世俗所同化的普通老头~ 这样的一生固然是平淡无奇的,却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终将殊途同归的历程,即便对本书作者朱利安·巴恩斯来说,也不例外。

朱利安·巴恩斯,1946 年出生于英国的莱斯特。他的父母都是教师,哥哥是哲学教授,而他当下,则是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被誉为“用智慧征服全欧洲的文学鬼才”

他与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并称为英国“文坛三巨头”,曾四度获得布克奖提名,并于 2011 年以小说《终结的感觉》获得布克奖。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和记忆的书,探索的是时间会如何影响并改变我们的记忆,同时,我们的记忆又是如何反作用于时间。有些我们一直很确定的事情,也会在某一天,忽然间就让我们产生了怀疑。细究之下也会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的记忆并不准确。

朱利安·巴恩斯过的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那种普通且规矩的生活。他上的是牛津大学,学的是语言学,毕业之后参与过牛津词典的编辑工作。而后给一些杂志出任评论员和编辑,同时开始写小说。

在一次采访中,巴恩斯坦言自己喜欢在作品中用反讽的手法,也自认为自己是一位“反讽作家”。他用成名作《福楼拜的鹦鹉》和《时代的噪音》两本书,分别致敬他所崇拜的两位伟大艺术家 — 法国作家福楼拜和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巧合的是,这两人也都是擅长反讽的高手。

除此之外,“聪明”也是很多人谈及巴恩斯时,对他的一贯评价。他的创作以对历史、现实和爱情的深入思考著称,被看成是实验文学、人文主义、哲性思考的独特结合。他尤其擅长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一如我们今天在读的这本《柠檬桌子》。

本书是巴恩斯在他50 岁那年起开始构思,历时八年而成的短篇小说集,出版于 2004 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妻子帕特·卡瓦纳在本书出版后两年因癌症过世。如果我们足够细心的话,不难发现在巴恩斯的许多本小说扉页里都写着“献给帕特”。而在 2013 年出版的《生命的层级》一书,更是巴恩斯纪念亡妻的私密之作,关于爱与失去的悲歌,承载着他的深情哀思。

无疑,巴恩斯对死亡是极为敏感的,他还曾于 2008 年出版过另外一本探讨死亡问题的自传性随笔集《没有什么好怕的》,一如书名所言:死亡没什么可怕的。

既然如此,那么,可怕的是什么?

是害怕死亡之前的年老体衰吗?是害怕日渐衰老的容颜不再吗?是害怕老年的形单影只吗?是害怕青春不再后的力不从心吗?还是害怕万一得了老年痴呆,会忘了曾经的点滴美好?

……

不,以上这些都不尽然。

巴恩斯的《柠檬桌子》里,收录的11 个短篇故事,虽然各有不同,有年代和国别上的不同,有纯虚构的情节,也有以屠格涅夫、西贝柳斯等历史名人为主角来演绎的故事,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赋予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共同主题:对于老年和死亡的探究。

可以说,读完这 11 篇,我们也仿佛跟着巴恩斯笔下的老人经历了关于变老的 11 种可能性

或是如开篇的《美发简史》中,最贴近你我生命轨迹的平凡一生,哪怕年少再轻狂再愤世嫉俗,到老也终将顺服于世俗的波澜不惊。

又或是如《复活》中,60 岁的大文豪屠格涅夫,对年仅25 岁却能将他笔下角色演绎的出神入化的女演员一见钟情,恨不能以生命重燃最后的爱情~

更或是如《树皮》中,61 岁的鳏夫,为了能活过另外 39名捐助人,从而得到他们死后的利息,而严格遵守养生之道,节食节欲……

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可怕的,可当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比别人活得更久,这样的理由之于你我,又当作何解呢?

再或是如《卫生》和《水果笼子》中,关于老年性爱需求的探索;《沉默》中关于晚年灵感衰竭的困扰;《学法语》中关于老年的精神诉求……

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巴恩斯的作品里有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和荒诞感。在本书中,那 11 种或为我们所习以为常,或为我们所匪夷所思的面对衰老的态度,人到老年的生存意义和精神诉求,关于激情、性爱、疾病、创作灵感等等话题的探讨,或许初读来让人忍不住的满心唏嘘,但仔细思量,这样的不确定性又何尝不是来自生命的每一种可能性呢?

《柠檬桌子》里的老人虽到暮年,却依然还有着各自的活法。而此刻阅读本书的你我,都尚年轻,何不以此为镜,观照一下此刻的生活呢?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