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力:解决「自己不知道的问题」的能力
认知力:解决「自己不知道的问题」的能力~
01 从认知自我,到认知世界
《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一个人成长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按照这三重境界来理解人所处的阶段,处在第一阶段的人,就会说:
“哎呀,人生好艰难啊!前路漫漫、人艰不拆啊!”
处在第二阶段的人,接受了这场人生的冒险,愿意去追寻梦想的轨迹,哪怕山高路远:
“如果追梦路上的我,遇到了困难却仍在继续努力,这只是还没有赢,如果我从此认命放弃,那才叫做输,我永不认输。”
处在第三阶段的人,在经历了勤勤恳恳的追梦之旅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想要的,早已经来到了自己身边:
“突如其来的惊喜,是因为在三四月做下的事情,在八九月份来了答案。”
这三重境界的提升,是楼梯式的点阵跳跃,而非电梯式的匀速攀升,每一层级的突破,都像烧开水一样:
一开始不断加热、加热、加热,都不会看到任何的变化,好像努力了许久却依然停在原地,直到逼近沸点,才开始剧烈翻滚。
认知力的提升,好像也是这样的跳跃式地发生。不知道变化是怎么到来的,就仿佛忽然某一天,沸点达到了。
那在这种烧开水式的加热中,认知力是如何持续供能的呢?
至少有两个互通供能的渠道: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
认知自我,是认知世界的前提;认知世界,是认知自我的结果。
自我就像是一台解码器,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对世界的认知,却需要通过这台解码器被我们理解。
面对同样的事实,在不同的解码器的作用下,出来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理解。
所以,尼采才会说:“我们的认知边界,就是我们世界的边界。”
所以,我们只能理解被自己这台解码器解读出来的世界,别人更高版本的解码器,解读出来的那一版放到自己这里读取,就会发现:
“对不起,你的当前版本太低,请升级。”
但是,高版本的解码器读取低版本的信息,就发现毫无压力。
所以为啥感觉到被碾压般的挫败?为啥受伤的总是自个儿?
因为,这台自我的解码器版本太低了,系统都是可以向下兼容的,向上的话,只能升级。
02 突破认知层次的尝试
那如何升级认知呢?作者基于认知的四个层次(“认知力漏斗模型”),提供了升级策略。
其实很简单,就跟人生的三重境界一样,认知也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二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重: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重:不知道自己知道
从第一重到第四重,就像是一个漏斗。
越往上,空间越开阔,机会就越多。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认清自己所站的层级位置,避免盲目自大,也不用妄自菲薄,识别了自己所在阶段,才好蓄力跳远。
至于如何突破认知,书中提到的不多,所以我想迁移到另外一个模型:乔哈里视窗。
我很认同作者对“认知力”的定义:“解决自己不知道的问题的能力。”
这里面就涉及一个矛盾:如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呢?
那乔哈里视窗就可以来协助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人的认知领域,如果要像蛋糕一样切分,可以分成四块:
开放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区域
盲目区: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区域
隐私区: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的区域
未知区: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区域
这个模型最初是用在沟通上的,所以也叫“沟通视窗”。
要想顺畅沟通,就要想办法,缩小盲目区和隐私区,放大开放区,让双方尽可能都处在开放区域。
我觉得用在提升认知上,也未尝不可。
沟通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要两人的信息都对等,沟通才通畅;但是认知,是个人的事情,那关注点就要尽可能地把“自己不知道”的区域缩小,放大“自己知道”的区域,也就是缩小盲目区和未知区,适当维护隐私区~
缩小盲目区的方法,就是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有效信息收集等,从别人那里获取资源。所以,积极破圈、扩大社交圈层关系、多倾听多提问,对于缩小盲目区会很有助益。
缩小未知区相对来说更困难,因为从他人那里获取经验的方式就没啥效果了,需要自己多总结、复盘,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去发现新的维度。
做到这一步很难,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就需要突破桎梏,否则追逐同行的脚步,就无法真正做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而差异化优势,可能就来自这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