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练一双慧眼——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2020-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辈子纠葛

你的课堂上一定也出现过这一幕:

老师:同学们,晨读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来把学过的XX课文读一读。请同学们拿起书本,放开喉咙,大声读出来。听听谁读得最大声,老师最能听见你的声音!好不好?

学生(异口同声):好!

此时,他们稚嫩的声音一定会忘乎所以在你耳边响起。在不绝于耳的朗读中,你的心里会十分满意。觉得自己在教学上,让学生能够通顺流利读出课文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随着教学时间的后续,你会发现那些每天在晨读的朗朗读书声中并没有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有多少实际的收获。我们常常会在办公室,教室里不由自主地说一句:“明明看到他们那么用心读,那么积极读,怎么一到检测和做作业就写错字,混淆顺序,记不清楚了呢?”

因为,“读书有三到,谓口到,心到,眼到”。这是朱熹的名句,也是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名言警句。意思是读书时要做到:心、眼、口都到位,言下之意是指读书的时候要放心思去想,还要一边用眼看,同事嘴上要大声的读出来。在口眼心三官的协作运作,阅读才能达到理解与记忆同行的效果。

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朗读课文时侯,根据低段学龄孩子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的特点。你只要说出你对朗读的要求,在对他们进行鼓励,他们会在兴奋的冲击力下停不下来地读书。他们在那张大的嘴巴,扯开的喉咙,兴奋的语气里读书时,真的达到了我们朗读的目的吗?肯定没有,因为心不思,眼不观。没有眼观,就没有心思。没有心思,就没有理解和接受。

一、用眼睛注视,是认真朗读的前提。

在低段教学初读课文里,我曾经做个试验:翻开书张口能读的学生百分之百,你讲完一节课后,关书能背的有百分之五十,你在不复习情况下随堂联系,能在朗读后按原文填空做对的有百分之二十。就是你在教学朗读课文里,虽然用了跟读,全班读,男女读,分组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但是读下来的效果仍然记住课文内容的太少。因为在各种朗读里,你都会发现某些孩子的眼睛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有的张着嘴巴一直读,眼神东瞅西望。有的嘴巴一张一合,眼睛认真看着自己可爱的手指们,怎么看都不够……有的甚至连读到哪里了都不知道,大家都停下来了,他还在继续读。

这个时候孩子们的眼睛呢?眼睛哪里去了?没有注视书本的朗读,随声附和的神游是大部分低段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因为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就在这里,他们的专注力时间极短,很容易被周围的其他事物吸引。他们被其他事物吸引了专注力,但是又畏惧有老师的监督,难免出现我们上面的情况。

因此,老师在教学朗读的时候也不能少了对孩子的关注,用我们的慧眼关注孩子的小眼睛是不是又没看着课本了。我们还要不断用各种方式提醒孩子的读书时候的专注力。小眼睛,认真看书,最后方式是把小手也加进来指着逐字逐句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认真朗读。去观察字里行间文字的排列,在大脑里反射出初步识记。

二、用眼睛观察,是记忆朗读的工具。

语文课本内容来源于生活。从古至今,从人物到风景,从诗歌到散文都是我们生活里可以找到源头的。所以,语文的朗读里面,为了加深孩子们对课文的记忆。我们都能在生活里找到我们想要的画面来达到目的。即便找不到,我们的多媒体技术也会给我们历史里的画页,只要我们带着孩子们去用眼睛仔细寻找,去留下烙印。

一年级下册里有一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主要是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明白课文里的小朋友们想去哪些地方看看。让孩子在课文里通过朗读,通过朗读感受祖国的天安门和新疆两个地方的风光特点。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孩子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景物的特点。老师们会要求孩子们先去找到地名。再找到(    )的天安门,(    )的公路等这些景物的特点。孩子们会集中精力去寻找,都会很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如何让孩子们加深记忆呢?我们没有去过天山,我们也没有去过北京。可是我们有多媒体呀。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前去寻找到相关事物特点的图片。在孩子读一句,我们就展现一幅图片,加深孩子的印象。让孩子们看着图片大声读出(  )的天山这样的语句。我们通过眼睛和嘴巴的协调让这节课朗读积累在课堂上完成初步效果。等孩子们在课后的练习或者朗读里就很自然在大脑里反射出眼睛曾经看到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能够快速记住课文的内容。

三、用眼睛寻找,是感情朗读的动力。

课堂上的图片观察还不够。我们的小眼睛还要观察生活呀。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走一走,在应景的校园里边观察边朗读我们的课文。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这是一篇很符合孩子心理也很应景的课文。欢声笑语里面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我们可以在孩子初度课文的情况下,来个体验课。一些同学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一些同学在校园里表演“脱掉,冲出,奔向”这样的动作。这样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里感悟了动作的词语,读起来也展露欢喜和野性来了。接下来的“找春天”就教给孩子们去寻找吧,“小花”,“ 野草”“ 树木”,边找边读,看一看,说不定还可以用我们的眼睛发现课文里面没有的春天。

等孩子们找完春天回到教室。再次朗读课文的时候,感情不由自主地被牵动着。一声声对春天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不言而喻。这时候孩子们的心也跟着去了春天的画卷里。哪还担心有口无心的朗读?这一定是孩子们情感升华的一个境界。理解课文也不需要老师用生硬的话语去阐述,让这些孩子听起来哪呢吃起和乏味。因为他们已经用他们的眼睛去感受了这个春天,让作者的文字帮助他们积累了春天。

四、用眼好习惯,朗读由心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孩子们在朗读课上已经习惯老师的方法和要求。不管是课内朗读还是课外自己的朗读,只要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文章,心理有了灵感,从指字识字朗读,到想象记忆朗读,再到走进生活朗读。他们的朗读变得自觉认真起来。我们此时就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在朗读基础上去选自己喜欢的文章展示诵读,最好是背诵展示。让孩子自信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朗读能力。在悄无声息中把难以言说的语感培养了起来。以后的日子里,朗读不再是糊糊涂涂,而是专专心心,有所思考去朗读课文。让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达到真真正的效果。

此时,读书的三到里心到已经通过这样的训练融进了朗读的世界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里再次学到朱熹这句读书名言的时候。恐怕孩子们已经不用老师去讲什么意思。回忆一下老师怎么教他们读书的,他们已经不言而喻的理解了。那句简单的“读书有三到,谓口到,心到,眼到”通过我们的用眼用口朗读已经成了孩子们的经验只谈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虽带给我们直关的形象,但是眼睛的专注,眼睛的探索能够把我们看到的东西送给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去思考,去记忆,去理解。所以,善于用好我们小孩子好奇的眼睛,让他们的小眼睛带着他们去朗读,去感受生活里的语文和书本里的语文在一起的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