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论语》的方法

2024-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暖心清脑

成长是具体的。

如果想成长但又不知道往哪里走,那就回到具体的地方。

霍韬晦教授在《人生的平台——专业之外》中提到,“弄清楚你现在的怀疑、困惑、障碍、辛苦是什么,问题的产生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一定要先认识自己,不要离开自己来谈问题,更不要抽象地、空洞地讲目标、目的。那些只是空话,说了等于没说,根本不能帮助你。”①

霍教授说的是“真学习”。

看回自己,酷似在透明玻璃前不断碰壁的蜜蜂,是“假学习”。

我18年左右开始读《论语》,读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像烧一壶永远没烧开的水,烧一会,停一会,断断续续,收获感极低。

问题在于,我傻傻地坚持用朗读的方式读论语。

一开始,想的挺简单——先把文本读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注重读书的遍数,后续再深入学习。

然而,多年来就没有迈过第一步。

具体的情况是:

我在朗读时,脑海中不能瞬间浮现这一句的意思。这挺正常的。说明掌握不到位,需要放慢速度,加深学习。但我为了保持连贯的朗读,掌握不到位的地方不停顿、不细究。结果就是,这次把握不到位的地方,下次依然存在。

其实,论语不是我们惯用的日常语言。所以,即便学习过,但不熟透的情况下,需要在脑海中经历“翻译”,翻译成自己理解的语言。

为了保持朗读的连贯,这种“翻译”被迫中止。就好像,一个练习驾驶的人,刚能磕磕绊绊倒车入库,就被要求在30秒内顺畅完成这个动作。

这是极不合理的!

之前,我让这种不合理在自己身上持续反复发生,损伤读书学习的兴趣。

核聚老师在《学习,是很容易造成悲剧的》中提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这是一种高强度的元认知。”②

最近,我换了一种方式读论语。

因为,比连贯更重要的是理解。

而对文本的理解,不应该是模模糊糊的评价,应该是清晰的判断——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

读一句,把这句话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来。如果说不出来,那很好。正好说明对这一句的记忆和理解不到位,可以查漏补缺,重新学习,再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参考资料

①弄清楚你现在的怀疑、困惑、障碍、辛苦是什么,问题的产生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一定要先认识自己,不要离开自己来谈问题,更不要抽象地、空洞地讲目标、目的。那些只是空话,说了等于没说,根本不能帮助你。

《人生的平台——专业之外》,霍韬晦教授,P25

②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问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这是一种高强度的元认知。

核聚,《学习,是很容易造成悲剧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