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社会热点国学与传统文化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你做到了吗?

2017-09-21  本文已影响570人  江边独钓

文/独钓

      《韩非子·说林上》中有个小故事颇耐人寻味。故事讲的是杨子路过宋国东部的一个旅店,店老板有两个妾,那丑的被看重,漂亮的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原委,旅店的老板的回答亮了,原话是:“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意思是说:做贤德的事,而去掉自已认为贤德的想法,到哪都会受到人们的赞美啊。这句话也间接回答了杨子的提问:漂亮的自觉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认为很丑,我不觉得她丑啊。

图片来自网络

        可见,行贤反映了人道德的高尚,而能去自贤之心,则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我们的身边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他经常不择时机地和别人讲,我昨天在马路上见到一个乞讨的老人,特可怜,我能见事不管嘛,就主动给了他10块钱。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写满了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细想起来,他的善举本身的确值得提倡,我们也经常看到过大街上的乞讨者,蓬头垢面,跪在冰冷的地面上,前面放着一个满是污渍的小盆子,里面零星地散落着几枚硬币。可经过的人,大都昂头而去,将之视为空气,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目睹此景,总难免会让人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当然,这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卸在路人头上,因为时下冒充乞丐,骗吃骗喝的大有人在,而且有的乞丐甚至都开了公司,乞讨时都用上了二维码。倘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不辨真伪,爱心泛滥,那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所以讲,在无法识别乞讨者真伪的情况下,选择无视,也是情有可原的。

图片来自网络

         回过头来,说重点。

        乐善好施应该是一种美德,但也容易沦为一种工具。

        行善时可能是出于一种良知,可事后急于找倾诉的对象,说的好听点是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可真实的意图难免是为了推销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可,给自己贴上道德高尚的标签,以期在开拓事业或晋升之路上捞些人气资本。

        这样讲,绝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实中,很多君子都带着向善的帽子,在大小活动中招摇自己的义举,绞尽脑汁使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比如最近有些沉寂的“中国首善”陈光标,有人就直言他就是行为艺术家,还有人撰文揭露其造假的人生。“是首善,还是首骗”,令人深思。

图片来自网络

        抛开“名人是非多”的观点,就义举本身来讲,并没什么过错,能急人之困也昭示了人的格局和境界,但如果是以行善为由,欺世盗名,将其作为逐利的工具,则应另当别论了。

        不能否认,有人行善,纯粹而单纯,就是要告诉人们好心好报的因果道理,这不失为一种朴素的美德,会让人心里暖暖的,我们也有理由举双手为之喝彩,尤其是在危难时刻,能抛开杂念,施以援手,这本身就诠释着高尚,且能默默前行,去自贤之心,就更让人钦佩不已了。

        前些天开会,校长爆了个料,于我们心有戚戚焉。校内一位女教师连续五年不间断,在自己的经济条件也很拮据的状况下,居然拿出自己的部分薪水,资助了一个山区的孩子读书。

        校长在说的时候,既有唏嘘的感动,又略带恼火。感动,是缘于这位教师的义举;恼怒,是因为如此能展示学校师德建设成绩的大事件,竟然在五年之后才被人挖出来,作为一校之长,自然是羞愧难当。

        事件被挖出之后,接下来便是一系列的大动作,向各媒体推荐,召开表彰大会、座谈会,予之学校爱心大使的称号,最后这位老师被鲜花掌声推上了报告台、领奖台,虽然这不是她的初衷,但她也无力回避。

        在她的获奖感言中,有一句话让人动容:我就想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我不想当什么模范,这反而让我背上了包袱。朴实的话语,足见其心白的像一张纸,没有任何藻饰,没有半点瑕疵。

        她真正做到了行贤,但欲去自贤之心又何其艰难,这个难度不是来于自己,而是来自环境。因为你已经处在道德顶峰的聚光灯下,人们都睁大了眼,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你,这里面有敬佩,也少不了冷眼。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行贤之后,去自贤之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行贤义举一经曝光,即便自己想去自贤之心,在强大的媒体面前,恐怕也只有招架的份了。

        在舆论面前,能不能将去自贤之心坚持到底,守住一份纯粹,恐怕只得靠自己强大的内心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