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武志红心理学——《为何越爱越孤独》。

2023-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野鸟

接上一篇:读书 ¦ 武志红心理学——《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640 (6).jpg

最近在读李玫瑾的两本书「心理抚养」和「幽微的人性」,有种躺进舒适窝的感觉,犯了懒病,拖欠好几篇读书笔记,感到不爽。

我发现,当可支配时间较少,尤其是整块时间较稀缺时,读书活动就会占据主要地位。

写东西太耗时间,太耗心神。有时候,写一篇文章比读一本书还要花更多时间。搞写作,没有时间不能行。

可是,读的多了也烦,学而不思则罔,这就是我烦的地方。还有更烦的,就是被现实生活捆绑,神情木然,总想为啥没投在富贵人家。

想到这,我就更迷惘。

他们说,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好快啊,GDP啊什么的……我对GDP没什么感觉,我迷惘的是,咱们高铁都那么快了,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我有时候想,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应该多写一些吧。遗憾的是,这个答案,我持怀疑态度。

我又陷入迷惘……

到此,我想到陈丹青说的话,就觉得浑身有劲儿了,迷惘就退居次要地位。这个老头子……自从在抖音上看过他说话,就很迷他……

丹青在被采访时说:“喜欢画画,拦不住的,就跟本能一样,跟你饿了要吃饭。随便喜欢什么,都是拦不住的。”

哎呀,喜欢……此处转折,进入正文——

关于武志红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已经在上一篇有所涉及,这一篇就他的「为何越爱越孤独」这本书做简单分享。

01 关系是什么

武志红在书中说:‘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我认为,“我与你”的关系,就是两个人相爱亦或倾注情感的感觉。用武志红的话讲,就是我的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的感觉。

换句话说,“我与你”的关系,是既考虑自己,也考虑对方,甚至考虑对方多一些,而且双方都能“以对方为中心”考虑问题。

而“我与它”的关系,即“以自我为中心”,把其他人看做工具,借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或目标。

工具以利益为重,所以一般在职场很难发生真正的感情,尤其是上下级,就更难。相互之间有利益纠缠,其实就是互相实现利益目标的工具。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我与它”的关系。

涉及利益的关系还有很多。比方说,有很多人一见面就问你:一个月工资多少啊。那意思就是说,我看你在我心里值多少钱,挣得少就离你远点,挣得多就巴结着点,不是工具关系,不是利益关系,又是什么。

02 真爱是什么

从书名看「为何越爱越孤独」,这里的爱显然不是正常的爱,实际上呢,不是爱对方,究根到底,还是爱自己。

有很多父母经常有句口头禅似的唠叨说:“我那么做都是为你好啊,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呀。”这经常是父母说的话,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

进入青春期,孩子各方面趋于成熟,身体和心理是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很多事情,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亲自尝试,表现得和大人一样,就和父母对着干,显得很叛逆。

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再想要他们听自己的话,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自主成长的意志,剥夺了他们三观塑造的机会,埋下了一颗炸弹。

一方面,孩子觉得不是自己在活,是父母替自己活,没有自主选择的自由,重可导致抑郁。

另一方面,积累的情绪郁结在心底,等到有能力或脱离父母的控制,他们就会爆发,通过异常方式发泄出来,像炸弹一样具有毁灭性。

那么,我们再回到父母那句话。父母是真的为孩子好吗,是真的爱孩子吗。是不是有一种可能,父母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他,是为了让父母自己省心,不那么操心。

因此,省心的父母在这个时代培养了很多听话孩子,他们的意志被压制,感觉被麻木,完全失去创造力。

我又要请陈丹青先生出来说句话了,他说:“哎……都是老实孩子,读书读傻了都,他没有感觉,然后没有反应,一脸呆相。”

那么,真爱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