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娱乐圈读书

祭《青春》和韩寒大爷

2018-01-13  本文已影响61人  方家九小姐

读书记 #1

今年的新年愿景,是除了每周读新书以外,花时间重读一些以前看过的书。重读一本书就像重游一个城市,能静下心来不急躁的慢慢欣赏,往往能看到初次错过的的动人细节。

看着满架的书,思来想去,第一个拿起的是韩寒这本《青春》。

书是几年前在纽约的中文书店买的,那时很久没读中文书,想念得很,也没怎么挑拣就买下了。第一次读完以后完全不记得书里写了什么,只印象都是些没深度的杂文,不怎么好看,完全没有往年读韩寒畅快淋漓的感觉。

重读记第一本,正好从易到难,从最没营养的书开始。


《青春》

《青春》大多收录了韩寒2010年时的杂文或微博评论文。编辑倒也不挑肥拣瘦,什么题目都收,结果全书充满了抱怨和唠叨。那时应该正是韩寒过了少年,失去青年,踏向中年的人生。按他的话是 “青春已过,还没被生活磨了全部念想” 的时候。然而跃然纸上的韩寒,却活脱脱是个市井老大爷,操心房价,操心油价,抱怨电影太烂,抱怨社会不公,甚至还专门有一篇唯一的内容就是告诫大家坐车一定要系安全带!

韩寒文笔向来消极,年轻时消极中还带着些热血,现在的消极变了质,杂着酸溜溜的小市民情怀。虽然文笔依然犀利,但整天张口闭口是房价和排污费,已然失了情怀。倒是他对自己的评价极其中肯: “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 这么多年,韩寒终于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愤青,变成了一个斤斤计较,抱怨,婆妈的韩大爷。

• • •

重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巧也在读曹林的《时评写作十一讲》,主要是教人怎么写时事评论。然后才突然意识到《青春》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时评,而且每篇都是曹林所描述的反面教材。

《时评》的第一章是说读书的重要性, 纵观《青春》全书,甚至是韩寒以前的杂文或者小说,从来看不到他引用过别人的文字。倒并不是说常引名人名言就是好文笔,但是字里行间完全看不出韩寒曾经读过什么书,或是爱读些什么书。

曹林写:“ 一个不读书不思考的人,他当然也能写评论,但他的评论永远只能停留于非常浅层的道德批判层次,或者义愤填膺的批评某种东西不道德,或者简单的为某个政策叫好,而不能超越简单的好坏,明显的是非作出更有价值的阐述和判断。” 这话放在韩寒的这本时评上真是再恰好不过了。

《时评写作十讲》

在当下这种乌烟瘴气充满精神雾霾的环境里,好像更想看到干净整洁的文字。

韩寒的文章就好像是路边摊的烤串儿,年轻的时候每次都吃的畅快淋漓,便宜又解馋,长大了以后却很少再吃。倒不是嫌弃味道不好,但未免觉得烤串儿不精致,不卫生,不新鲜,吃了还容易拉肚子。这次偶尔吃了一回,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不免伤感。

韩寒这本《青春》虽然和青春无关,确也悼念了我们的青春。不是他写的不好,可能只是我们的品味提高了。想当年初中的时候,我还喜欢过郭敬明呢!

• • •

重翻韩寒,竟然这么多感慨。青春已逝,其实也没什么不好。青春也许是人生最好的时候,可其实所有的当下都是最好的时候。

最后附上曹林定义的好的时评,九小姐深以为然:

公允而不中庸,执着而不自负,包容而不无原则,成熟而不圆滑,符合常理但不流于浅薄,智慧而非耍小聪明,幽默而不滑稽,深刻而不苛刻,感性而非情绪化,激情而非滥情,谨慎而不保守,冷静而不冷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情理,法理,逻辑上恰到好处的调和,这就是评论的分寸。

2016年1月9日 于纽约


附:摘抄

《青春》韩寒

• • •

《时评写作十一讲》曹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