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自强不息每天写1000字

你确信你真的是你么?

2017-06-25  本文已影响21人  瑞田学习力

我们生活的环境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个体,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认为的自己,真的是自己么?

你一定同意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但是不是真的遵守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你一定同意人应该是诚实的,但是不是诚实的,就变成另外一件事;你一定同意人不应该出轨,但出不出轨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真实的自己和我们声称的自己,可能相去甚远。

有时候,我们跟别人争论火冒三丈,同样的问题,在另一种场合却又不在乎孰是孰非。

我们一方面说浪费资源可耻,一方面又每天早一遍晚一遍洗澡;我们一方面说人人平等,一方面却又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我们都有一个看上去光鲜一致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自己头上,却做着自相矛盾的事情,价值观变得非常模糊。所有这些好的坏的,对的错的,也许并非出于恶意,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么?这个问题看上去挺奇葩,实际上,有很多问题,对于莎士比亚是不是萨士比亚,都有反面的证据:

1、所谓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他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公演过。
2、他所处的年代,作者的身份记录也不翔实。
3、16世纪末17世纪初,在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Stratford-on-Avon)和伦敦确实住着一个叫威廉·莎士比亚的人,但是这个莎士比亚也没有受过教育,子女也不认字,他的遗嘱中也没提到过什么手稿。

无论是我们听到的对于其他问题的认知,还是对我们自己的认知,我们信誓旦旦认为的我们自己,都不一定就是我们自己认为的那个样子。

文森特•鲁吉罗认为,一个人,成为他现在的样子,一般收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生活环境

印度人不吃牛肉,而俄罗斯人吃牛肉但不吃蛇,中国人吃蛇,老鼠,但不吃人肉,新几内亚人认为人肉好吃。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个体认知的差异。

第二、大众传播

自从电视问世以来,人们受到电视的影响非常大。电视上推崇的各种价值观,被观众接受,进而形成了观众的价值观。电视中的名人推荐,广告的狂轰乱炸,诉诸人们的情感,让人产生很多被被裹挟的需求和欲望,也产生了社会的焦虑。

比如看到别人家里有三个保姆,反观自己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当,进而产生家庭矛盾,觉得自己嫁了个垃圾老公,娶了个傻叉老婆,家里鸡飞狗跳,不亦乐乎。

第三、被“操纵”

巴浦洛夫发现条件发射理论之后,美国的心理学家约翰·沃森(John Watson)在婴儿身上做了一个很有名的试验:

他让一名婴儿触摸一只老鼠,起初婴儿并不害怕,这时候沃森用锤子敲击金属发出很大的声音。随后的试验发现,这名儿童不仅看到老鼠就害怕,而且看到其他毛茸茸的东西,也大哭不止。沃森的这个试验成功让他得到了“行为主义之父”的头衔。

后来,沃森把他的理论用到了广告上去。他发现了对消费者的吸引,不在思维,而在情感。他建议广告商唤起消费者的恐惧、爱慕、或爱恋等反应心理,如此就会产生很好的销售效果。他甚至露骨地说,消费者在制造商、百货商店和广告机构看来,其实就像生物学家看到的用于试验的青蛙

第四、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的发展,对个体的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经的价值观,是否定自我中心,人应该自律,自我批评和自谦。后来,自我中心却变成了一种美德。成功幸福,源于自我感觉良好,学校学习差的学生、违法的人、不能胜任有难度工作的人,都被诊断为缺少自尊。

而现实社会,自尊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所有的焦虑,抑郁都源于自尊得不到满足。或者盲目的自尊。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尊是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仿佛没有了自尊,就没有了后面实现自我的一切。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却提出了超越自我的概念。他的理论超出了狭隘的自我专注的需求,追求的是更广泛的意义。弗兰克尔认为,对生活的恰当看法,是它给我们什么,而不是我们要什么。当我们强调要什么的时候,就会忽略了感受现实客观的可能性,只要我们专注于我们自身,我们就无可挽回地忽略了客观。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很难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根本原因。

所有的对我们个体的认知问题,源于我们不够客观的心理感受。我们只重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自己的冷暖、自己的需求,而对于客观的感受,只能是在自己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的偶一为之。这样的心理需求,导致了我们很难客观看待任何事物,我们只能以我们以为的客观来看待外界事物,就像我们以为我们很客观地看待自己一样。

文森特•鲁吉罗在他的《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中,给出了了解和发现真正的自己的方法。

1.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尝试性的。无论它多么吸引人,在你未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2.判断你为什么会作出这种反应。考虑你是不是借鉴自其他人——父母、朋友或者名人、电视中虚构的角色。如果可能,确定是什么特定的经验影响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3.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议题或情势作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4.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你在回答时,排除你的制约条件的影响。

瑞田学习力;批判性思考,学习如何思考;思考如何思考的技术;瑞田慢阅读。

参考资料: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 文森特•鲁吉罗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