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论语,小记(2)

2020-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徐珍珍
来自樊登读书

春秋战国时期,叶公【有成语故事《叶公好龙》】在南方的负函(地名)做地方官,有一日孔子游来,便着盛情款待,当时北方文明是优于南方文明的,叶公有些自卑但又不想失了气势,便在孔子跟前表达自己是清廉正直有为的官员,讲到,我把负函治理的很好,这里的老百姓懂礼仪讲文明,也都遵守国家的法律。原文:“其父攘羊,而其子证之”,孔子听罢微微一笑,说到,我们北方的老百姓也很公正守法,原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有很多人认为孔子的这句话违背了法律的公正,甚至会导致社会的腐败,尤其是导致了中国司法的腐败。然而我们却可以看一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比起儿子告发父亲,哪种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思想家和科学家不一样,科学家论证的定律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基本没有异议。而思想家提出的一个观点,在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考验,那么孔子的这一说辞在今天还有价值吗?对今天的生活还有指导性作用吗?还有启示吗?

2011 年我国宪法的修订就已经有了一条这样的规定,证人在举证的时候排除了直系亲属,比如父子或者夫妻,这个其实就是古代亲亲互隐制度的延伸。在汉朝开始我们的民族就已经实行了亲亲互隐制度,这个世界上实行亲亲互隐制度的国家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国家的腐败程度比不实行亲亲互隐制度的国家要糟糕。

回到叶公的话题,一家人有羊被偷了,这家人就一定有损失,假如这个案件不能破,损失是什么?就是一家人丟了羊而已。那就有人说了,这不对呀,法律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呀?是的,这里法律确实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法律本质上并不能够惩罚所有的犯罪,这是法律的属性。法律只惩罚证据确凿的犯罪,没有证据的时候法律是不能随便乱实施自己的权威的,所以找不找得到这只羊是谁偷了这跟法律本身没有关系,只有在找到了偷盗者的时候法律才可以实施判决。法律对没有确凿证据的案件不判决不仅仅对法律没有任何损失,还恰恰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同理,我们再来看,古希腊的悲剧有这样一个剧本,同样也是道德的两难困境:哥哥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国王处以死刑并爆尸街头,责令任何人不得为其收尸。妹妹安提戈涅冒着触犯法令的危险去替哥哥收尸。那么这个时候矛盾就出来了,法律的威严和兄妹之间的亲情,这两者都是有价值的。我们怎么选择?这是最难的,然而他仍然是有一个原则可遵行的。价值与价值之间它是有位阶的不同,人伦亲情出自原始的血缘,那么它的位阶高于维护公平的法律,那么作为妹妹,为哥哥收尸这一行为不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因为它有底层的道德做支撑。

所以孔子与叶公之间的对话一下子就清晰明朗了:法律允许直系亲属有沉默的权利。

这是智慧,于今时今日依然可借鉴遵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