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未经提纯的心灵,是靠不住的|开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16字上古心法
(1)未经提纯的心灵,是靠不住的
在做教育过程中,有一个字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字就是:诚。
“我诚你信”,我们的孩子对于我们的“诚”是极度敏感的,你真的在乎他,他一定能感应到,反之,你所做的,是为了做给校长看、做给家长看、做给个别的人看,他也一定能感应到。若他们感应到了我们的不诚,哪怕一点儿,他不会信你,“亲其师,信其道”,不信你了,教育也就不在了。
更为可怕的是,我们讲一些我们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别人也能一下子感应到,只是他可能不说而已。可以说,非诚勿教,非诚勿扰,非诚无以为真人。
我们常讲,“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不断提纯我们的诚意和心灵,在提纯过程中,证见到我们的真心、真情、真教育。
可以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根本不需要什么智慧,而是要诚意,只有诚意才能做下去,而有智慧并不能让我们做到底。
我想说的是:未经提纯的心灵,是靠不住的,只有纯度极高的心灵,才能顺畅地运行在人的精神甚至灵魂的空间里。
顾静绢本花卉一(2)思无邪——把教育作为一种信仰
我们有幸选择了“老师”这个重要角色,这是天命所在,应当把“老师”这两个字立起来,它是文化的高级,更是一种崇高的福分。“老师”这两个字,让多少的心灵在我们这里走过,我们才有幸用我们的精神能量喂养了那么多人、成就了那么多人。
所以,我们应当提纯、提炼这两个字的含金量和纯度,让“老师”这两个字发光。
孔子讲的“思无邪”,示人深切,切己体察之,似有一种痛感。
“思无邪”,即诚,而诚为天道,天下至诚,而思诚、努力做到诚,则为人道,即:真人真心真性情,没有一丝杂念,做到三不,不装腔作势,不掩藏自己,不虚情假意。
心心念念之,我们心里只念一种经——教育,甚至将之上升为一种终身皈依的信仰,则可归其性情之正念,有善无恶,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老师。真正的老师,是活在道心层面的,他看什么都看得清,没有什么世俗、偏见能掩盖住他的洞见。
顾静绢本花卉二(3)知道自己是一个幸存者
孔子有生以来讲得最重的一句话是:“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说,人能够生存于世,并得以善终,那是因为直,那欺罔之人,也能生存且得以善终,是上天还没顾得上他,纯属侥幸罢了。
“直”,诚也,诚者,内不自欺,外不欺人。《中庸》讲,天地以至诚生物,无诚无物,这是万物生长之原理。人能诚,一言一行皆有忠、信、恭、敬,则天会助他,人也会来托举他。
“罔”,自欺欺人也,人若不诚,欺天欺地欺自己,不忠不信不恭不敬,没有人祸,也会有天殃。如果居然没事,活得好好的,那是因上天打瞌睡,还没顾得上惩罚他,侥幸而已。
知道自己是一个幸存者,就懂得戒慎恐惧了,此时,敬畏之心就有了,人就渐渐有了信念、信仰。
对于教育者而言,真诚的力量是无限的,无坚不摧,无难不克,因为,唯有真诚才能抵人心,心就是教育。
顾静绢本花卉三(4)积诚――取得他人信任,靠平时的、长期的、细微的表现
要成事,靠诚信,靠取得信任。
张居正说,靠“积诚”,“君子欲有为于天下,非积诚以感动之,未有能济者也”。
“积诚”是平日功夫,是平时的、长期的表现,即“至诚无息”,就是一点也没有停息,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至诚待之,至诚无息。
诚,是日用常行之道,而道在细微处、在此刻、在当下、在不经意处,一刻也不能须臾或缺。
无息则博厚,厚德载物;无息则悠远,可以永续事业之长青;无息则高明,比谁都有高度、洞明,活在常人想象之外。
而为什么我们难以“积诚”?乃因为没有把“至诚无息”四个字供在头上,头上三尺有神明,无上供,则无中修、无下化。
没能把“诚”这一个字做到100%的纯度并活出来,是不可能成就永续事业的,即便侥幸而有所获,迟早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