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书盘点
中国古代战争频起,争斗繁多,从涿鹿之战到长平之战,从赤壁之战到淝水之战……有战争就有战略,就有谋略,就有智慧,于是兵法便应运而生,进而成为指挥战争获取胜利的法宝。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因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被后世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被译成日、法、德、英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它为吴国孙武所撰,共十三篇: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各种条件,估算胜负的可能性,制订作战计划等。作战篇讲的是战争动员。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篇、势篇讲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是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偶然性的因素,如士气等。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等方式达到以多胜少之目的。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先机。九变篇讲的是指挥者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和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观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篇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孙子十三篇语言简洁,哲理性强,是兵家必读之书。(春秋末)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是先秦一部有关战略战术的重要典籍,尤其是总结的围魏救赵、避实击虚、减灶诱敌之战法成为经典。此兵法主要阐述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与富国强兵的治国主张。记述了必守不攻的战略思想以及出奇制胜,造势、因势等战术谋略,而且还提出了知道的战争认识论等,重在强调士卒、将帅、君王三者和谐的治军思想。它以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辩证观点来分析和认识战争,成为古代战略战术的理论基础之作。(战国中期)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5卷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它以礼仁信义勇智六德为核心,认为战争的胜负与百姓好恶息息相关,只有得到百姓支持的仁义之师才能夺得战争胜利。主张在农闲时兴兵伐罪,进入敌国要纪律严明,不趁敌国丧乱灾难时发动战争,这种思想在当今仍意义可见。
尉缭子,为梁惠王尉缭所作,成于战国末。共五卷。它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较为深刻,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影响深远。
六韬,又为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形式而成。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之作。史记称:后世之言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为武学必读之书。分六卷,即文(用人)、武(用兵)、龙(军事组织)、虎(战争环境及武器布阵)、豹(战术)、犬(指挥训练)。它初步认识到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对古代辨证法的发展有贡献。
黄石公三略,汉黄石公著,成书于东汉末。分上中下王略。主张以道家谋略取天下,以儒家思想安天下,以法家原则御将卒,以阴阳家观点识形势,以墨家人才观尚贤纳士,形成了取诸家之长的兵家思想体系。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李靖)问对。它丰富发展了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一部综合性的道家军事著作。作者为唐朝的李筌。全书10卷。现存《墨海金壶》、平津馆影宋抄本等。该书内容较为丰富。它强调战争胜败决定于人谋而不靠阴阳鬼神;士兵之勇怯取决于刑赏;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在论述将帅用兵时,指出要考虑从政治上制胜敌人,团结内部,预有谋划,选拔各种人材,要利用地形,创造主动有利的态势。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因此,杜佑《通典。兵典》取该书内容颇多,亦为后世兵家所重。书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风角杂占、奇门遁甲等则有不科学的内容。
《武经总要》是北宋曾公亮和丁度创作的一部军事著作。北宋前期,为了边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政及讨伐之事,并组织编纂出中国第一部新型兵书《武经总要》。该书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后又将《孙子》等七部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每集20卷。前半部分介绍古今战例,将军事制度、军事组织、选将用兵、阵法、山川地理等军事理论和规则。其中前集的二十卷详细反映了宋代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这些精致的图像使得当时各种兵器装备具体形象地层现在我们面前,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极宝贵资料。后半部分介绍阴阳占卜。后集20卷辑录有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
《武经总要》反映了宋仁宗时期宋王朝军事思想上的某些积极变化。本来,北宋初以来为防止地方割据,将帅专权,将将帅的统兵权和作战计划的制定权都收归皇帝直接制辖,但矫枉过正,结果弄得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导致仗仗失利,节节败退。而《武经总要》中则重新重视和强调古代《孙子》等兵书中用兵“贵知变”、“不以冥冥决事”的思想,这在宋代军事史上是难能可贵的,只是北宋后来的统治者并没有遵循和实践这种用兵思想。书中还十分注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兵家用人,贵随其长短用之”,注重军队的训练,认为并没有胆怯的士兵和疲惰的战马,只是因训练不严而使其然。
《武经总要》详尽记述和介绍了北宋时期军队使用的各种冷兵器、火器、战船等器械,并附有兵器和营阵方面的大量图像。特别是第10至第13卷,如《攻城法》、《水攻》、《水战》、《守城》等攻战篇,不但记录了与这几种战法有关的兵器装备,还有防御工事和战舰的情况。第10卷《器图》,集中了当时军队的各种武器装备,每一件都有清晰的插图,仅第十至第十三卷的四卷中,就附有各式插图二百五十幅以上,图上还以楷书注有详尽的器物名称、使用方法等文字说明,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学习古代兵书,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民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能胜,打造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练就强军本领、制胜本领就须从钻研此类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