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院径的日与夜
凤院村和鸣队81号,有家早餐店。每天上午八点,八十七岁的欧阳灼松,总会来这里喝茶。此时,八十八岁的欧阳满基,则会蹬着三轮车,来到福寿里巷后径的菜园里散步。他们的养生之道,总是叫人欣赏。不过,我稍稍替他们惋惜:他们好多年没来凤院径绿道走走了。
凤院径,位于从化区江埔街凤院村,长约3.7公里,宽约4米。它可分为两段:从105国道旁凤院村牌坊至和安队63号,长约1公里,是凤院大围的主干道。从和安队63号至大陂队60号(大陂队村口),长约2.7公里,则是凤院村的机耕路绿道,以及大陂村民的进出通道。
从凤院大围看这段绿道,它呈西南-东北走向,路线形状略似一撇一捺的“丿”。它距离水口岭(俚语:黑山)最近处仅约30米,距离小海河最近处约150米,是夹在一山一水之间的村道。从凤院大围出发,踏上这段路,抬头便对着大尖山,往右则对着双凤山。
这段路又堪称大陂村道,它是连接凤院大围与大陂队的狭长小路,是百余年来大陂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坦途。这段路有些偏僻,又不甚宽广,恰为大陂队留得安居的好地方。它让大陂队避开了城镇的喧嚣,又不至于与城镇离得太远,交通往来,恰到好处。有了它,道路两旁近两千亩菜地、果园和山林,便成了大陂队的门前庭院,更成了凤院村大围的后花园。
清晨四五点,这个后花园便醒了。天还没亮,便有村民陆续赶往凤院径两旁的菜园子。他们或头戴着或手提着电筒,采摘最新鲜的蔬果。尽管种地的村民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老了,可他们依旧在凤院径上来回奔波,在菜地里辛勤劳动着,享受岁月静好的苦与乐。
六点过后,从晨光熹微到天色明朗,凤院径绿道便热闹了起来。村里的晨跑族、散步族,不分老幼,都陆续来了,凤院径上平添了最美的动图(周末更多年轻人跑步)。喝早茶的老人也出门了,或骑单车或骑摩托,慢悠悠地从大陂队赶往凤院大围,那里有美味又丰富的早茶,还有让人倍感亲切的发小以及聊不完的天。上班族也陆续呼啸而过,车流量都不大,也不会惊扰了晨运健身的人们,以及路旁丛林里欢唱的鸟儿。
凤院径上的鸟儿,可谓一绝。每到三四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其中最“乱”的就是燕子了(从化乡亲们应该都深有体会)。清晨赶路的上班族,还陶醉在橘树、荔枝树、龙眼树的花香里,便被燕子打扰了。它们常常俯冲至只离地面三四十厘米,贴地飞行,有时像是为你保驾护航、护你踏浪前行,有时却又像是不怀好意,向你迎面突袭。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无论是惊喜还是惊吓,你也只能感叹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矣。
八九点钟,太阳爬得更高了,凤院径也更暖和,更热闹了。村民们陆续来到田间地头,有的给果树松土施肥,有的给果苗浇水修枝,有的给蔬菜除草喷药。他们有的还带上收音机,听着广播放着歌,哼着小曲呢!妇人们则推着婴儿车,带上小宝宝,出来晒晒太阳,吹吹风。要是碰上周末家庭日,住城里的村民们,则会带上家人重走凤院径,到自家果园里逛逛。锻炼孩子们干点农活,顺便让妇人摘点蔬果,自己则懒洋洋地躲在荔枝树下的绿荫里,感叹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罢了。
中午过后,凤院径绿道倒是安静了许多。路上更多的是大陂队村民外出购物,或者去接孩子们放学。直到傍晚,绿道才迎来又一波车流量高峰,凤院大围的村民又陆续开车到田里来喷药、施肥、摘菜,或者载回些荔枝木柴。
二十多年来,人多地少的凤院村急速迈向城镇化,大部分村民早已投奔第二第三产业,不少村民已移居城里,务农的人确实极少了。村里更是楼房密集,商铺林立,只有这段凤院径绿道还倔强地彰显着农村的原生态。城里人也许不知道,这区区2.7公里绿道,也许是从化区种植树苗(含果苗)品种、蔬菜品种最多的一段路了。光是村民们经营的大大小小的林场苗圃,就有十几个矣,就连树径达一米的榕树苗都有呢!
夜幕降临,这段绿道渐渐从安静变得冷清,路上的气温足足比凤院大围低了好几度。幸好,路旁的各种虫儿又聒噪了起来,夏日里还会有萤火虫发着光来凑热闹。路旁果园里,偶尔还有农妇点燃着枯枝败叶,然后守在火堆旁。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凤院径上。星空之下,数十盏六米高的路灯也亮起来了。火光、月光、星光以及灯光,给那农妇及赶夜路的其他人,带来了多倍的安全与温暖。此时,若是从水口岭吹来了凉风,那便添上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之诗意了,还可能产生了“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之共鸣呢。
凤院径的日与夜,总是能让人浮想联翩。有时候,我就只是在这路上遇见白发苍苍的三个老人,看着他(她)们停下自行车,就站在路边,围在一起热聊几分钟,然后分别赶往各自的菜园。我便能联想到杜甫那句:“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甚至是晏殊那句更伤感的诗:“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凤院径的日与夜,串联成古村的悠长岁月,见证着古村的人间烟火。凤院径上,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步行还是驾车,都有足够的时长让你思考人生;有足够的空间允你调整方向;更有足够的温情与耐心,待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家董桥在《给后花园点灯》一文中,这样写道——“经济起飞科技发达纵然不是皇帝的新衣,到底只能御寒。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还是应该试试去领会的。”
盼望凤院村的乡亲们,能常来凤院径绿道走走,给后花园点灯。
也盼望欧阳灼松和欧阳满基,这两位耋髦之年的老寿星,不要局促于离家门口最近的早餐店或者小菜园。不妨在家人陪同下,重返凤院村的后花园——凤院径绿道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