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傻”,只是“懒”
惯性思维是为了效率而存在,效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概率优势。显然,大脑之所以有惯性思维,是因为它想要走“捷径”,提高效率,这样会“省力气”(所有的独立个体行为出发点都是利已的,大脑也不例外)。但当我们习惯性的作出一个决定后,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事后仔细复盘后,很多人都会说:“我居然那样做了,真是傻”。我也爱犯这样的错误:凭本能(惯性思维)做的决定,说的话,(后果比较严重的)往往会后悔。出现这种情况,我最爱抱怨的是,自己真是不长记性,活该,谁让你脑子这么懒。是啊,若不是为了省力气,我怎么会做明知是“傻”的事情呢,这明明是懒么。
作为一名经常会无意识做傻事的普通人,听了蔡叔的《反惯性思维》后,想着如果想要用好大脑,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我应该怎么做呢?大脑既是这么聪明,又很会偷懒,所以我们得把它的精力用在刀刃上,重要的事情上,不能浪费它。但哪些是重要的事情呢?这个问题就很重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不要不动脑子就说,我当然知道什么事情重要,就是老拖延,懒得去做。没去做的重要事情,只是表面上你认为的“重要”,而大脑并不这么认为,要让大脑承认事情的重要性,我们就不能凭惯性思维,而是要深入思考了。现在我们要列个清单,列下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也许会有人问,不需要列紧急的事情么?当然不需要,因为真紧急的话,你需要马上做决定,需要是是惯性思维,用不着大脑反惯性地深入思考。至于“轻重缓急”中的其它两类事情,更不需要列出来了。我们不能让其它无关紧要的事情,占用我们的大脑内存,这会影响它工作效率的。所以列好重要的事情的清单就很重要。
列重要事情的清单,可以先把小事情剔除出来。举个例子,说明下什么是经常不知不觉会浪费我们精力的琐碎小事:1,中午吃什么?这个实在没必要提前考虑那么久,到时间你自然会去吃,而且吃得也必定是你最想吃的。(仔细想想是不是?)2,换季了,我需要大块时间好好整理衣柜。这个也不需要我们费脑筋,想到的时候,赶紧去做就好了。没时间的时候就不要去想。(这和吃饭是一样的,到了时间你自然就会做的,不必考虑)。还有些看起来是小事情的事情,比如,孩子最近学习不在状态,说他也不听,真气人呢。这个重要么?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学习不用管,学习好的孩子都是天生爱学习的,人家父母根本就没操过心。仔细想想真地是这样么?还是骗自己?孩子有了问题千万不要当做看不见。一定要仔细,认真的思考:学习状态不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还是因为换了不喜欢的老师?是因为自己最近懈怠对他学习疏于关心,还是受新交的朋友影响?还有,是不是因为自己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太急功近利了,所以才让他如此叛逆,气人的?孩子的学习状态(态度)很重要,很值得我用心是因为,我清楚学习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偷懒,后期一定会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也许会有人说,到了初中,高中也有后来者居上的啊?可是那种概率有多大?在我早期发现的孩子学习问题的时候,积极引导帮助他走向正常,这种情况,到初中,高中保证成绩优势的概率又是多大?肯定比前者的概率大的多。所以这种事情很重要,得上清单,可别懒了。
清单事情不宜过多,最多2,3件(视事情繁重情况而定)因为同时重要事情太多的话,大脑也许会把它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不做了。它会找各种理由偷懒的。人天生是有惰性的,我们得理性的战胜它。列好清单后,我们再做个具体的可行性计划。什么是具体的,可行的呢?举个例子,比如说,健康很重要,我要健身,我计划每天,或是每周的一三五,抽出一个小时来执行,然后,我们得思考这一小时怎么来?我是早起半小时、晚睡半小时,还是早起1小时?或是我把中午刷微信的时间抽出来?或是我把晚上追剧的时间砍了或是一边看一边运动?从这些中我们选一个最有可能实现的方式。再比如说职称很重要,我要考职称。看书,考试这跟健身不大一样,因为考试是有时间的。所以我们不能光定好每天学习时间,还要根据所考内容,安排好每天或每周的学习量,还要保证学习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提前科学的制定可行计划才能保证最后的考试成绩。
当我们对重要事情制定可行计划后,计划能否严格执行与否,就与我们大脑是否真地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有关系了。若你认为有件事情很重要,你本可以做到的,但你却没做,或是把它搞砸了。那么实际情况是,那只是你表面认为的重要事情,你的大脑并没有把它当做真正“重要事情”。这种情况,并不是你傻,而是你的思维偷懒了。
PS.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可能同时进行好几项重要事情。如保保证都能实施,或是避免都做不好呢?要么减少任务,保证完成重要事情的精力;要么在几件重要事情中确定好优先级。保证按计划完成“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