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阶梯:3个避开阻碍抉择思维陷阱的方法
据美国医学协会(AMA)称,普通人每天可能要做出约3万多个决定。这其中有90%以上的抉择,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的,也就是出自人类的本能。比如睁眼、起床、刷牙、洗脸等等。而剩下的,则取决于我们的思想和心态,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件事,会从什么角度去想,怎样去做。
我们都希望自己做出的抉择是理性的、明智的。那么,如何才能在纷繁的资讯中,过滤多余的信息,让大脑做出高效、有用的非本能抉择呢?
为什么做出的抉择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抉择,大到人生的重要时刻,小到每天的日常起居生活。但不是每一个抉择都能达到期待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通常跟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个因素是选择性逃避。
它是我们遇到问题的一个本能反应,很多人在遇到重大选择时,一时无法决定,潜意识就会想回避,表现为转移注意力或拖延。
面对难以抉择的问题,大部分人不愿去正视它,而是习惯性去逃避。这是因为逃避可以暂时忽视问题的存在,而不必冒险采取行动去改变。这也成了我们规避痛苦的方法。
第二个因素:心态过于佛系,容易随波逐流
佛系的人做选择时,常把“随便”、“都行”挂在嘴边。但往往真的“随便”之后,又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合心意而后悔或抱怨。好比跟朋友出去吃饭,让他点菜,他无所谓。点完之后,又会觉得这道菜不太好或者刚才应该点另一款。
佛系的人并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无欲无求,看起来的云淡风轻,本质上是对选项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要求,所选择的,并非是自己内心真实想要的。没有要求的其实是最难满足的,因为连他自己说不出具体要求,根本不知道想要怎样的抉择。
第三个因素,选择过于保守,不想承受一丝一毫的损失。
“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从来不冒风险”。
如果你总是求安稳,而一直在选择上妥协,那么你就会停滞不前,越来越被动。当然,并不是鼓励你去冒险,而是想说,事情都是两面性的,越是追求百分百的稳定,到最后,可供选择的范围就越小。当机遇来临时,要努力去抓住,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做抉择时,并非出自内心的真实意愿,更多的是受外界或自身因素影响。这些没有意义、自欺欺人的精心选择,看似让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事实上,往往是徒劳无功,让自己置身于另一种困局。
助你做出高效抉择的3个方法
查理·芒格说:“人生就是由一个个决策拼凑而成,你人生的质量取决于关键决策的质量。”提高选择的质量,才能有效提升你的抉择能力
方法1. 我们可以将目标可视化。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之所以会纠结、矛盾,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管做任何抉择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你的目的,想清楚自己想要得到怎么样的结果,对你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们可以把想要实现的目标写下来,先不用管它能否成功。将目标用明确的语言写出来,这会让你印象深刻。而且,一旦把它可视化,你就会有一种要去完成使命的感觉。清晰的目标是我们做事动力的来源,会不断地激励我们把它实现。所以,有明确的方向,做好规划是极其重要的。
方法2. 精减选项
有时候选择太多不见得是好事,而是让人变得难以决定。心理学家卡尼曼认为,选择过多会产生“超载”效应,结果就是,会不断质疑自己的选择。
就像我们平常在网上购物,搜索一样东西,出现无数个相关的产品。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千挑万选,来回对比,却很难挑到心仪的商品。或者买了之后,又在纠结,要是当时再多比几家,就一定能挑到一个更好的。
你可以将自己最看重的方面,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作为重点,去筛选自己想要的选项。比如网购,你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那就挑选可靠的品牌。如果你喜欢价格实惠,质量要求不太严苛,就设定价格范围做选择。不要三心两意,鱼和熊掌都想兼得。
选择的增加,会导致不确定性也增加。往往会让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权衡利弊得失,反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力。所以,精简选项才能让抉择简单、高效。
方法3.不纠结过去。
很多人因为某一个决定,付出了大量精力,即使大方向错了,也不愿意放弃。正是因为难以割舍沉没成本,导致后续的选择,损失更多。
举个例子,你投资的股票或者基金亏本了,被套牢了,那么就赶紧退市,或者放到一边不要再管了。如果你天天纠结,你就忽略了你在其中的时间成本。与其在没结果的事情上面耗时间,不如考虑其他理财产品,或者开源节流。
不是所有的决定都需要后续跟进,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之前的损失,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选择中去。及时调整选择,才有新的可能。
人生路上有很多岔路口,看清方向,做出好决定,选出合适的赛道,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