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3.0》 读书笔记 之一
今天先写下这本书的结尾吧。为什么先写结尾?因为史蒂芬柯维让我们以终为始啊。好吧,其实是因为我早上刚看完第一遍,对结尾印象还比较深刻。另外,其实我是准备尽快再读第二遍的,读第二遍时可以从头再写下读后感。这本书值得多读几遍,因为作者是个知识渊博又很有趣的人,读书的时候我经常会笑起来,和这样的人聊天很有意思。有趣正是我最欠缺的,变成个有趣的人是我的人生最高目标,如王小波说的。
书名的关键词中有管理,有敏捷,还有最时髦的,领导力,那么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
结尾有一群名人对这本书的赞誉,看一下几个我知道的大牛的评论,也许能够大致明白:
我不关心实际操作类的书,也不喜欢看成功五部曲之类的励志书。我喜欢那些鼓励你思考的书,因为它们能够提供新的思路并让你的脑细胞活跃起来。Jurgen的这本书就可以归为此类,它让我们把领导和管理视为一个复杂的任务——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浮躁的世界。《管理3.0: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为敏捷/精益转型中的管理者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指南,引导他们怎样实现敏捷之路。
——Jim Highsmith,执行顾问,ThoughtWorks公司,签署敏捷宣言的17位先行者之一,《敏捷项目管理》作者。
看起来这是讲敏捷转型的管理的书,嗯,我正需要,感觉推动转型好难啊,还好,我们在不停的前进中。
当我第一次遇到Jurgen并得知他在写一本关于复杂性理论方面的书时,我就想:‘这听起来不错,只可惜我永远也无法理解。’充斥着熵、混沌理论和热力学等类似字眼的书让我望而生畏。但实际上,我发现自己不仅容易读懂并理解《管理3.0: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甚至还能立即把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软件团队是复杂的自适应系统,这句话很有道理。本书还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思想,让我们的团队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团队的开发人员,这本书都会对你有帮助。
——Lisa Crispin,敏捷测试人员,《敏捷测试》作者
复杂性理论?这是什么鬼?好像在GitChat上看到申导提到过,说我们都是复杂理论的信徒,这个是不是和Dave Snowden的Cynefin框架有关系?等我把书前面的内容复习一下之后再说。
我确信,《管理3.0: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在未来十年内会成为敏捷管理类书籍中的圣经。
——Ed Yourdon,IT管理/软件顾问,《死亡之旅》作者
哎呦,这个牛逼了,看看这本书哪年出版的,2012年,已经过去5年了,还有5年时间成为圣经。
这本书不是为那些想要快速解决方案的人写的,而是写给热爱管理而又严谨的学生的。它是写给管理“艺术家”看的。
——Robert C. Martin,企业家,ObjectMentor公司,17位敏捷宣言签署者之一,《敏捷软件开发》和《代码之美》、《Clean Code》作者
Bob大叔又提到艺术了,和他倡导的软件匠艺是不是一脉相承?唉,可我没什么艺术细胞,是不是意味着这本书里的东西可能我学不会了?有点担心。
经过大量阅读后,Jurgen设法写了这样一本书。虽然有时候我不太同意其观点,但我喜欢这种挑战思维的书。如果你想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答案,那么这就是一本完美的书。
——Yves Hanoulle,敏捷教练,PairCoaching.net
这人是谁?好像没听过,也不准备去查了,不过总算有个对书中观点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了,所以我还是要把它放上来,一言堂是不对的。
本书是为这类人准备的:他们得到消息,这本书堪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媲美。
——Florian Hoornaar, 企业家,Octavalent
厉害了我的哥,应该没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虽然这个人我也没听过,但因为它是全书最后一条评论,所以还是把它放上来吧。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提并论,难道这是讲进化论的书吗?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纠结了十几年,因为怕颠覆人们心中上帝的形象,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也这么纠结了很多年?他怕颠覆什么呢?
对了,说了半天,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何许人也?
Jurgen Appelo是一名作家、演讲家、教练、开发者、企业家、经理、博主、读者、梦想家、领导和自由思想家。他是个荷兰人,这足以说明他行为怪诞的天赋从何而来。
在Delft科技大学学习软件工程并于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后,Jurgen忙于创办公司和领导各种各样的荷兰业务,其职位一直是团队领导、经理或主管。
Jurgen最新的职务是在ISM eCompany担任CIO。ISM eCompany是荷兰最大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作为管理者,Jurgen在很多领域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领导过软件开发人员、开发经理、项目经理、质量经理、服务经理和领取失业保险的家伙,其中有一些是无意中碰上的。
他的主要兴趣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关注软件开发和复杂性理论、作为一个作家,他在很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和文章。在www.noop.nl,他还有一个博客。作为一个演讲家,他经常受邀在各种研讨会和会议上发表演讲。
最后也很重要的是,Jurgen还是一个培训师,他开办管理3.0工作坊。他的素材锁定的主题有赋能团队、授权团队、调和约束、培养能力、壮大组织结构和全面改进等主题。
但有时,他会推掉所有写作、演讲和训练。而亲自去写一些程序,或将其时间消耗在日渐浓厚的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收藏上。这些都堆放在他亲自设计的一个4米高的书箱里面。
Jurgen与其伙伴Raoul生活在荷兰鹿特丹,有时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他有两个孩子和一只名叫“乔治”的仓鼠。
看起来是个荷兰斜杠青年,哦不,我都中年了,他比我还大呢,必须是斜杠中年。上次在和荷兰客户交流敏捷时提到他,客户并不知道他,但是显然会因为自己国家有这么杰出的人员在海外声名远播而很开心,并且回国后很坚决的要继续和我们签合同,在敏捷模式下开发。嗯,多个迭代一起开发,多个代码分支一起维护,真的很敏捷。难道真的不能尝试单主干开发吗?算了,伤心事就不提了,也有点跑题。
还是说这本书吧,它是讲什么的?上面的介绍中其实已经大致说明了,是关于复杂性理论和软件开发的。我还是从结尾处引用下本书著者和译者的原话吧,比我自己可以解释的要好得多:
当我们迈过“决定敏捷”这个门槛,进入实施阶段之后,很快会发现有一道铜墙铁壁横亘在你面前,让你进退维谷。障碍来自哪里?个人,开发团队,还是管理层?
抛开组织文化障碍不谈,敏捷导入的另一个主要障碍来自于企业的管理层,管理者的旧有思维总是若有若无的阻碍着敏捷的实施与应有的深度。思维上的局限使得很多企业对敏捷的实施仅停留在“浅尝辄止”或者“有名无实”的阶段,无法实现真正有效的Be Agile,也无法更好地支撑业务的发展,从而错失成功的良机。
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管理现象:对比关注实际问题解决,更痴迷于方案或体系搭建;对比软件交付,对开发过程控制更关注;对比提高团队能力,对“考评和度量”更感兴趣;对比从失败中学习,寻找问题根源,更多的强调设置层层的安全措施;命令他人敏捷,自己却从未考虑提供相关的环境/文化方面的变更支撑,甚至根本没有花时间进行“敏捷学习”。如此种种,不一而举。
……
也许,这本激发我们几位译者思考并引起共鸣的书可以激发您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管理,思考敏捷,培养和提升我们的敏捷领导力。
——李忠利
额,我先反省5分钟......
敏捷源于实践,并且少谈理论,以至于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可以解释敏捷及其管理——虽然个别专家就一些实践给出了理论分析。这犹如诊病,起初,医生依靠不断的尝试和与之关联的经验累积来战胜疾病。随后,情况发生变化,如果医生了解其病理学的成因,他就可以告别低效的盲目尝试,而代之以通过病理研发出新的治疗手段。
对于敏捷而言,《管理3.0: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正是要建立这样一个理论框架。具体而言,它要通过复杂性科学揭示出敏捷及其实践有效的真正原因。二十一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告诉我们,对于人和人组成的复杂性系统——团队和组织,简单的线性方法被证明毫无助益,而要想让这样的系统走向成功,就不得不改变思维方式,在这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管理3.0:培养和提升敏捷领导力》涉猎颇广,这对于那些企图寻找捷径的读者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幸运的是,它针对管理的方方面面,给出了诸多建议。当了解这些理论之后,在面对人员激励、自组织团队、赋能等问题时,我们将做到目标明确,从而进行游刃有余的实践。
人月神话告诉我们——没有银弹。而管理3.0则又一次告诉我们:没有唯一正确的(简单)方法。虽然前路漫漫,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赶快开始管理3.0之旅吧,祝你在适应面上的探索有所斩获。
——任发科(常新居士)
敏捷为什么有效?好几个人问我啊,我一下子还真的答不出来,学艺不精啊。等我再把这本书多读几遍,然后开始实践,或者,边读边实践?否则就不敏捷了啊。
......
我的意思是,我们能从试验中得到很多收获。在敏捷软件开发中,我们往往会忘记试验。软件团队通常把焦点集中于预期(或者说前瞻)。关注的是向前看,尝试着预测未来,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传统企业正是这样依赖跨年度计划和管理者用预算和项目规划来运作的。敏捷则不然。它教我们聚焦于适应性调整和积极应对变化。......预期、适应性调整和试验是自组织系统最重要的三大生存策略。软件专业人员和管理者都应该理解并应用所有这三大策略。
......
我最初的想法是写一本有关复杂理论和软件工程的书。但在和几个潜在的读者讨论之后,我发现管理这个话题在敏捷社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述和表达。于是,我决定调整并选择管理这个话题作为我这本书的主题。
——Jurgen Appelo
嗯,试验,是的,应该马上开始,先做个小试验,麻烦读了这篇读后感的同学受累写个评论,告诉我是否有兴趣去读原书,就当是我辛苦写到午夜2点的一个小小回报,虽然大部分不是我写的,只是摘抄,不过打字排版校正也要花时间啊,我可没有原书的电子版。
最后,先打个预防针啊,作者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全书是以“都不对,但有些有用”为最后一章结尾的。
永远不会有可以用来管理组织或开发软件的万有理论(TOE,Theory of Everything)。
所有模型都有错,但有一部分是有用的。
“我知道我本书也有错,但我仍然真心地希望你能发现它的用处。”
好了,本周我自己制定的计划完成了,稍微放了点心,我会督促自己尽快写下一篇读后感。向所有走在敏捷转型之路上的同事致敬。
我是有底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