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写作是为了什么?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33人  小懶同學

不知道怎么着,吃着饭,我们却谈到了一些作家,比如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鲁迅、莫言等作家,还聊了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丫头突然很正经地问我:“莫言写作是为了什么?”

我被问得有点懵。我看了莫言的几部作品,却很少去认真地想莫言写作是为了什么。

丫头补充道:“鲁迅写作是为了唤醒麻木的国人,那莫言写作是为了什么?”算是给我一点提示。

莫言于2012年10月11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网上有谈到莫言为什么写作文章。一种说法是:莫言小时候,家里来了个大学生。那位大学生和莫言说,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在那个年代,许多人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莫言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所以,莫言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莫言在部队时,部队的激励制度很优厚,一名士兵如能在省级报刊发表文章,就可以记三等功,如能在《解放军报》或《解放军文艺》上发表文章,那就全军闻名了,而许多战士也确实通过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了改变命运,莫言从1978年开始,就坚持写作。他拼命地阅读,努力地写,终于成了军中小有名气的作家,成功改变了命运,从一个老兵提成了一个正排级干部。后来,莫言的写作事业越发地不可收拾,一路硕果累累,终于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但是,网上却没有什么资料可见莫言写作是为了什么?

即使上述两种说法都可信,那么,饺子不过是促使莫言的写作基因萌芽,而为了改变要被发配回农村的命运只是促进了莫言的写作基因发展壮大。莫言写作的大量作品里边,有没有像鲁迅那样鲜明的意图呢?

莫言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似乎很难总结归纳为一句话。

他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讲述一个被冤杀的地主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中国农村50多年的变革。小说中似乎并没有批判,也没有赞同,只是客观地反映。

另一部长篇小说《蛙》讲述是乡村医生“我的姑姑”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我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小说中似乎并没有批判,也没有赞同,只是客观地反映。

还有较早前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据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1987年5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响应县政府的号召大量种植蒜薹,结果蒜薹全部滞销,县政府官员却没有在意,忧心如焚的农民自发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一时的“蒜薹事件”。小说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警察的卑鄙无耻、乡助理的以私循法、县长的渎职害民、税务与工商的营私舞弊的场景,讲述了“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等悲剧故事,反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这部作品写于1988年,是莫言较早期的作品。小说中同样没有批判,也没有赞同,只是客观地反映。

“你是说,莫言像司马迁那样,只是客观地记录了历史,只不过司马迁记录的是史实,而莫言是通过小说这种文学手段来反映社会现实?”丫头自己总结道。

“对对对,你的悟性非常了得!啊,你真应该多阅读,这个寒假你要多读一些经典名著,你已经有很高的领悟能力了,只要多读你一定会收获很多,也懂得很多。你会发现巴尔扎克、雨果、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鲁迅的不同,也会发现鲁迅和当代作家莫言、路遥的不同。现在社会矛盾没有鲁迅生活的年代那么集中那么尖锐了,所以作家的笔尖也就不再像刀那么锋利了。你自己去多读书,自然就懂了。”

“多读书?我还是别做梦了,我要去写作业了。”我知道,长达一个小时的晚餐,慢吃慢聊,已经很奢侈了,她已经很满足了。作业是每天绕不开的事。她懒懒地站起身来,去房间写作业。

看着她边伸懒腰,边拐进她房间的门里去,我内心颇不平静。一方面是怀念,怀念她小学时假期不要上什么课外辅导班,可以与书为伴,有一个暑假我统计了一下,她竟看了80多本书。一方面是感慨,孩子长大了,思想认知已经慢慢发展成熟,总有一天她会认清这个世界的,她会有自己的观点的。一方面是心疼,现在的中学生功课真的太沉重了。国家提倡学生要全面发展,虽然也讲全面发展不是全面均衡地发展,但是要面面俱到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多数人天生不服输,谁甘心落后?然而,一天就只有24个小时,孩子就只有一个脑袋……这两年可供孩子自由阅读的空闲时间真的太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